新加坡职场人血泪史:工资涨不过房租,拚命工作住不起房?

21小时前     于晏     6844

新加坡职场人血泪史:工资涨不过房租,拚命工作住不起房?

新加坡职场人血泪史:工资涨不过房租,拚命工作住不起房?

新加坡组屋内部生活与空间利用

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房屋内部的维护方式存在差异。有些是家具简朴;有些是杂乱无章;大多数都很干净,但也有些很脏。一些居民对他们的家非常自豪:他们保持家里干净,精心装饰。有些人很有艺术天赋,会在墙上画壁画,或使用模具来创造彩绘图案,以装点他们的小空间。

虽然有这些差异,但所有的居民都必须在这个非常有限的空间中建构他们的家庭生活。缺乏卧室意味着客厅通常也要兼作睡眠区域。非常多的家庭只在客厅放了几件家具,因为需要空出地方来睡觉。一些人使用白天可以折叠和放在一边、晚上可以铺出来的tilam。

新加坡职场人血泪史:工资涨不过房租,拚命工作住不起房?

一些人使用垫子或直接睡在地板上,没有任何柔软的覆蓋物。另一些人则在夜间把沙发变成床。非常少的家庭会有能坐下全家人的全尺寸餐桌。在有餐桌的家庭,由于空间狭窄通常一次只能坐下两三个人;更常见的情况是,人们使用可折叠的餐桌。当空间有限时,能把东西移开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拥有的家具反映出新加坡社会的浪费行为――一些收入有限的人拥有成色极好的家具,因为富裕的新加坡人会扔掉仍然很新的物件。在这些狭窄的房屋里,我有时会看到漂亮的木雕椅子、花哨的床架和精工细作的沙发,这些家具虽然老旧但是做工精良。正如社会工作者经常指出的那样,这里的居民也经常拥有平板电视。

因为房屋的面积太小以及希望节省电费,一些居民在家时会把灯关掉,并把他们的大门打开。为了保持一定的私密性,他们有时候会拉上窗帘或者把木质的百叶窗关上。在我早期的田野笔记中,我常常提到门口的这些遮挡物。

新加坡职场人血泪史:工资涨不过房租,拚命工作住不起房?

人们梦想着搬出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他们日益长大的孩子寻求多一些空间。个人的、私密的空间在这个如此小的房屋中非常难以实现。那些有不止一个孩子的家庭,家长和孩子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房间。非常多的居民,尤其是那些有青春期女孩的家庭,想出了非常多创造私密空间的创新方式。他们在双层床的下层挂上窗帘。他们使用书架或者橱柜作为隔断墙。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会进一步描述空间与管教孩子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这种空间的缺乏可能导致一些青少年在外游荡,让家庭关系变得紧张和困难。

存放私人物品的个人空间同样也是有限的。我遇到过妈妈们讲述她们在整理小孩物品时对他们咆哮的场景。对家庭成员来说,整洁成为一种必需品质,因为每个人出于多样的目的,对空间有非常多的需求。这同样也成为家庭内部矛盾和争辩的根源。有限的空间会持续产生家务和压力。

新加坡职场人血泪史:工资涨不过房租,拚命工作住不起房?

房屋内有限的空间意味着有物品会被放在公共空间当中。例如,衣服通常被晾在走廊的衣架上;鞋柜也很常见,虽然在一些情况下人们会抱怨鞋子被偷走;自行车和孩子们的滑板车也同样沿着走廊停放,有着类似的被偷走的风险。为了理解为什么在租住社区中往往有更多东西被遗留在公共区域里,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些人所处室内空间的有限性。

当我做田野调查工作,去受访者家中拜访的时候,我也常常被自己的经历所震惊。老旧楼房糟糕的空气流通环境创造了一个幽闭恐惧、令人窒息的气氛。当我待在屋里并且门突然被风合上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被困在一个狭小黑暗的空间里。2013年,当雾霾报复式地袭击了新加坡――空气质量如此糟糕以至于每天鼻子里都充满了烟味、眼睛充满刺痛感。我记得自己舒适的、经过空气净化的办公室和我所拜访的家庭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也同样震惊于遇见的营养不良的人,他们会提起自己如何时不时地缺少购买食物的钱;也震惊于人们选择自己少吃几顿而使孩子可以吃得更多一点。在我早期的田野笔记中,我持续地表达了这种震惊。如果把这些体验转移到我社交圈中人们的生活上,很多事情都会被当成紧急危机。在我开始这项工作的最初几个月,我无法停止讨论臭虫。但对我的受访者们而言,这和其他事情一样,只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新加坡职场人血泪史:工资涨不过房租,拚命工作住不起房?

新加坡职场人血泪史:工资涨不过房租,拚命工作住不起房?

新加坡公租组屋现象与社会现实

置身大环境:需求是什么?它们如何社会化?

在这个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之一,有些人仍然生活在我所描述的环境之中。由于住房过于狭小,他们无法为父母和孩子分别提供卧室;他们担忧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他们每月总会在某个时刻缺钱;他们生活在如此密集的空间中以至于垃圾和臭虫成为长期存在的问题;他们主要的娱乐方式是看电视;他们日常不断地被传单或标语提醒他们的社区有多危险;他们不怎么开灯因为想要节约电费;他们只能烧热水给孩子洗热水澡;他们的房子里充满了富人丢弃的旧物件。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