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难搞”,而是他本来就与众不同

10小时前     静姝     1539

一句“不都是这样熬过来的”,会蒙上你守护孩子的双眼。

许多时候,真正让我们崩溃的,不是育儿的困难本身,而是我们看不懂孩子的瞬间,引爆了内在的回声:“原来,我小时候也这样,却从未被理解。”

所以,当上一篇文章收获超过4.3万次阅读时,我明白,那不是因为文章写得多好,而是因为无数父母在韦东奕的故事里,看见了孩子,也看见了自己。

你的孩子不是“难搞”,而是他本来就与众不同

你的孩子不是“难搞”,而是他本来就与众不同

图源:维基百科

当另一个“小时候的自己”出现在孩子身上时,我们终于意识到:我们这一代父母,站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身后是未被理解的童年,眼前是等待支持的孩子。

教养双重特殊2E和神经多元化孩子,有时不是能力的缺乏,而是缺少一个可以表达担忧、被相信判断的空间。

简单说,就是在2E孩子的大脑里,同时住着一个‘天才’和一个‘捣蛋鬼’。他们可能在数学上天赋异禀,却连自己鞋带都系不好。

也正因如此,我愈发感激,在我成长的旅程中曾被理解、被尊重。我的父母或许没有当代脑科学的知识,却愿意信任我、聆听我,给我足够空间去成为我自己。这份信任,是我今日能够倾听孩子、看见差异、保持柔软的底气。

你的孩子不是“难搞”,而是他本来就与众不同

让我尤为敬佩的,是 HFS 的联合创办人、精神科医生爱德华哈洛韦尔( Dr. Edward Hallowell)。他从小患有 ADHD 和阅读障碍,成长在一个充满精神健康困扰的家庭中。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11 岁那年,他对自己说:“我应该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 后来他考入哈佛大学,并在哈佛医学院执教多年,一生致力于推动对神经多样性和孩子潜能的理解。

你的孩子不是“难搞”,而是他本来就与众不同

他提出的核心理念是:真正的改变,始于连接——让孩子感到安全、被接纳、被爱。这一观点,也贯穿在他联合创办的 Cogleap Center 以及大力倡导的HFS(Hope Focus System)理念中。通过探索 HFS音智优脑奥秘,释放大脑无限潜能,成为支持全球无数神经多样性家庭的重要起点。

这,正是我们这一代父母正在努力实践的方向。

理解,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光。愿它,也能从我们这里,继续照亮下去。

以下这些片段与思考,尝试为我们提供一些方向。

01

“以前都是这样熬过来的?”

这句话有多坑?

“大脑的发展不是靠时间,而是靠环境中的安全感与互动。”

——哈佛儿童发展中心(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Harvard University)

你的孩子不是“难搞”,而是他本来就与众不同

图源:哈佛儿童发展中心

我们常听到长辈说:“我们小时候也这样,不也都长大了吗?”

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些人虽然“长大”了,内心却仍藏着未曾修复的创伤。他们在人际关系中退缩、讨好,对失败过度敏感,甚至羞于表达真实情绪。他们或许从未崩溃,却从未真正放松。

神经科学指出,情绪调节能力依赖于前额叶皮层的发展。而这恰恰是许多双重特殊2E及神经多元化孩子(尤其伴随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或自闭谱系特质ASD者)发育最不稳定的区域。

当孩子长期处于高压、缺乏安全感的环境,大脑的杏仁核(掌管恐惧与应激)会变得过度敏感,削弱理性与自我控制区域的运作,从而形成易怒、焦虑、社交退缩等成年适应障碍。

所以,那些“看起来坚强”的人,并非真的痊愈,而是他们的神经系统学会了“伪装”“切断”或“逃避”。

而当他们自己成为父母,面对一个“像极了小时候的自己”的孩子时,一方面怜惜,一方面又不自觉复制当年的方式。

可是今天的世界,已经不是他们成长的年代——节奏更快、标准更高、容错率更低。

过去也许能靠本能熬过去,但现在的孩子,需要的是对大脑运作方式的科学理解与系统支持。

当孩子“情绪爆发”时,真正的潜台词往往是:

“拜托,请你先理解我。”

2E孩子并非靠“熬”就能成长。他们的大脑发展路径与常规不同,一旦错过早期干预窗口,问题往往在青春期集中爆发——焦虑、自我否定、社交退缩,甚至抑郁与辍学。

小时候看起来“还行”的孩子,长大后反而可能“最难帮”。

越早理解,就越能为他们打开通往自由发展的空间。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