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这一年,出口罐头、饮料的收入的纯利就高达1000万马元。
而真正把杨协成推向大发展的,是杨协成的第三代掌门人,现任杨协成有限公司主席兼董事经理的杨至耀。
杨至耀生于1932年,是杨协成第二代掌门人杨天恩的第三个儿子。杨至耀自幼便深受父亲宠爱,但杨天恩最初的心愿是希望三儿子学医,日后悬壶济世。
于是在1947年送15岁的杨至耀去爱尔兰都柏林的哥伦巴学院就读,谁知因为他在新加坡没学过拉丁文,不能学医,只好转学化学。
杨至耀完成学业后,曾在当地当过3年化学分析师,其中一年半是在世界闻名的食品公司“雀巢”服务,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知不觉中,他“偷”学到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
1958年,杨至耀学成归家。杨天恩见到这个成熟而学识丰富的儿子,高兴得不得了,早忘了当初希望他学医的心愿,马上建议儿子加入杨协成。杨至耀的几个叔叔也加以游说,于是他欣然从命,担任了杨协成的化学分析师,随后接管了化验室,并逐渐参与经营。
杨至耀的经商才能很快就显露出来了,受到新加坡工商界的重视。1964年始,他被委任为新加坡厂商公会执行委员会副会长、会长。并在1963年至1969年间,出任新加坡电讯局副主席又主席,1969年获颁公共服务星章。
同时,杨至耀为“杨协成”提出了许多改革方案,促进了“杨协成”的业务发展。如在1969年,经杨至耀反复劝说,“杨协成”集团宣布在交易所挂牌,成立杨协成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此举征集了更多的资金,避免了周转不灵,有利于大展鸿图。
1985年,杨天恩逝世,杨至耀正式出任公司的主要职务。此时他已在“杨协成”工作了27年,已是个眼光独到,经验丰富的成功商人。家族企业的重担,非他莫能承担。
杨至耀出任掌门后,上承祖辈、父辈的管理经验,加以改进,推动杨协成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比如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杨家的第二代与第三代都是不遗余力的,甚至可以肯定地说,这是“杨协成”最大的经营特色。在杨天恩时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杨至耀时期,更加出色。
1952年,“杨协成”在东马来西亚诗巫开设了第一家分行,专售酱油,生意兴隆。杨天恩再接再励,又在西马怡保设分行,后再建立了一家工厂。1962年,在香港挂起了招牌,1966年发展到了英国、美国、加拿大。
而杨至耀继续执行这个开放式的经营策略,把目光投向了世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拓展非华人市场,进军美洲和向中国大陆投资。
1988年,“杨协成”与另一家公司合组联营公司,向美加的纳比斯可集团收购:“重庆”商标;美国马里兰州一块21.6公顷土地及工厂;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块1.34公顷的土地及工厂;加拿大圣特里斯一些制造酱料的机械设备。
此举对于“杨协成”开拓北美庞大市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过去其产品只能进入各城市的唐人街,现在通过“重庆”商标,“杨协成”产品已经在美国各超级市场出售,真正赢得了洋顾客,市场潜力不可估量。
收购虽耗资5000万美元,但盈利更为可观。是杨氏企业走向世界的又一块重要里程碑。
于是在1988年,“杨协成”这只当年从中国走出去的“丑小鸭”,现在以“天鹅”的英姿飞回了故土。12月,与广州市白云区签署了投资232.9万美元建立豆奶生产线的合约。1989年,再投资300万美元,合建1.25升塑料汽水瓶生产线,开拓“杨协成汽水新品种”。
同时组成广州新发饮料有限公司,在广州市郊兴建一座饮料城。以广州为基地,杨至耀将杨协成的产品向北方发展。目前,“杨协成”品牌的豆奶、汽水、菊花茶、凉茶、薏米茶等都已在中国商业化并大批生产,深入了市场,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
非华人市场和中国大陆两个领域的投资,都是杨氏前辈未能触及的,而杨至耀做到了,用“长江后浪推前浪”来形容“杨协成”的新发展,实不为过。
作为新加坡贸易发展局主席,杨至耀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开拓中国市场,也带领新加坡其他厂商进军中国大陆。
1990年4月6日,他亲自率领了一个纸品业、木材业、塑胶业、电脑及食品饮料业的代表团赴中国四川省访问9天,寻找投资机会。杨至耀说,四川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与新加坡的贸易关系日趋紧密,贸易发展局首次组团访川,意义重大。
“我们时刻都在捕捉熟悉的,可以发展的机会。只要条件适合,而且是我们熟悉的工业,我们就会考虑投资。我们过去是这么做,以后也将继续这么做。”杨至耀用这句话来归纳了自己带领“杨协成”在海外打天下的动机、方法及至决心,并表达了拓展中国市场的信心。
在人事管理上,杨至耀强调“人事管理制度化”,认为应用合理的人事制度,处理公司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每一个人的权利与义务。
如果人事制度不公平、合理、合情、合法,就不能保证业务的正常发展。因此,在“杨协成”中,有严格的考核制度,晋升提拔干部,一概都按制度办事,绝不因为个人感情上的亲疏来选用人才。
这使与杨氏家族无血缘、亲缘关系,又精明能干,有本事的人能感受得到:只要有能力,又能创出佳绩,晋升就有希望。因而干劲更大,相经展开竞争。也因此,杨协成吸引了大批的人才,如今杨协成公司的员工仅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就有2000多人,其中学士、硕士、博士等专业人才可谓济济一堂。
杨至耀强调,在经营中要“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杨协成”的实验室里,摆着几百种外国新产品,供实验室人员认真研究。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