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吴红辉:从城市国家,到智慧国家,首个智慧国——新加坡

2022-05-17     缘分     23700

智慧城市吴红辉:从城市国家,到智慧国家,首个智慧国——新加坡

智慧城市吴红辉:从城市国家,到智慧国家,首个智慧国——新加坡

新加坡全称为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为狮城,是东南亚的一个岛上国家。作为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当中,已经从一个沉睡的殖民地,变成了国际金融服务都市、全球物流和集散中心,也是世界上杰出的智慧城市和经济发展的典范。

新加坡是典型的城市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就提出“智慧岛”计划,开始了信息化规划和建设。

智慧城市吴红辉:从城市国家,到智慧国家,首个智慧国——新加坡

连结:新加坡“智慧岛”建设历程

新加坡“智慧岛”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新加坡交通及资讯科技部政务部长林瑞生在说明“国家科技计划”时曾提出“在1991年新加坡政府实施科技发展计划时,他们就充分注意到,从1980年到1990年(第一阶段),经过将近10年的计算机化,全社会所有的机构都计算机化了。那么一栋建筑物计算机化,叫作智能建筑物;一座工厂计算机化,叫作智能工厂。

但是会不会有一天,新加坡会有许多各自独立的智能个体,每一个计算机系统都不兼容?因此新加坡在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在行政和技术层面上解决城市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的问题,消除“信息孤岛”。该计划将成为新加坡在经济领域、现代服务业、资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加坡在第三阶段“智慧岛”的实现目标是:推进信息、通信、科技在新加坡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内的快速成长,使得信息与应用整合平台一ICT成为新加坡重要的经济平台。每一个行业都有能力采用数字化技术应用和电子商务来改变传统的经济模式,将传统的行业改造成为知识型的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素质,使新加坡成为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2006年新加坡政府又启动了“智慧国2015”计划。“智慧国2015”计划的规划原则是:创新(nnovation).、整合(Integration)和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该计划用信息与网络科技提升数码媒体与娱乐、教育与学习、金融服务、电子政府、保健与生物医药科学、制造与后勤、旅游与零售等七大经济领域,意在使新加坡成为一个信息技术产业所驱动的智慧国家。

“智慧国2015”设立了一系列目标。首先是经济方面,包括:到2015年,基于资讯通信技术所发展起来的经济和社会价值高居全球之首,行业价值翻一番,达到260亿新加坡元(1新加坡元约合5元人民币),出口收入增长2倍至600亿新加坡元;增加8万个工作岗位;使九成家庭使用宽带,学龄儿童家庭计算机拥有率达到100%等。

2013年,新加坡的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是148.1亿新元,年增长率高达44.6%,其中出口占72.7%。新加坡全国有14.67万信息技术人才,且过去数年基本保持稳定。可以说,“智慧国2015”计划几乎已经完成目标。而在2014年,新加坡进一步公布了“智慧国家2025”10年计划。这份计划是“智能城市2015”计划的升级版。如果不出意外,这将是全球第一个智慧国家蓝图,新加坡有望建成世界首个智慧国。

智慧城市吴红辉:从城市国家,到智慧国家,首个智慧国——新加坡

1.亚洲最绿色城市,将绿色从自然引入城市

新加坡是世界闻名的“花园城市”,绿化覆蓋率达到50%左右,人工绿化面积达到每千人10,5亩,园林面积达到950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近八分之一。而这样的“绿化成绩”绝非先天使然,新加坡在独立前其实也只是个杂草丛生、沼泽地多、居住环境恶劣的小国家而己。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新加坡早已实现了“华丽转身”,骄傲地打上了“绿色”的标签。

新加坡的“变绿”得益于自上而下的长远和全局规划。早在1963年,时任总理李光耀就提出了“绿化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的构想。认为环境的改变可以逐步地提升人民的素质和生活品质。1965年,新加坡政府就确立了建设“花园城市”的规划目标。在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新加坡政府提出了人均8平方米绿地的指标,并要求见缝插绿,大力发展城市空间立体绿化,不断提高城市的绿化覆蓋率。

在之后约半个世纪里,新加坡政府始终坚持着“绿化新加坡”的目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制订了不同的具体规划并严格实施。对区域性公园、绿化带、街心邻里公园,停车场、高速路、人行道、高架桥、楼房立面等的绿化位置、面积、标准、责任人等都逐步设立了明确规定,如20世纪60年代制订了每个镇区中心有一个10公顷的公园规划;20世纪80年代制订了将5%的土地设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等。

绿化用地和城市用水、轨道交通等系统一样被纳入到新加坡的全局规划之中,这极大地保证了新加坡绿化实施的可行性。

新加坡的政府工作人员和普通市民都坚持参加一年一度的植树运动。仅1971年的“全民植树节”就种下了3万多棵树;各居住小区、学校、企业都有自己养护的绿地,政府所有的绿化工程都会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政府还鼓励市民承包或租赁公共绿地、花木、公园设施,推行全民管理的方式,形成了全民共同养护绿化设施的机制。

在新加坡,绿化的布局也讲求公平。全国每个大区域都有一大块自然保护区和树林。新加坡在中央、东北、西北等不同区域建立了四个自然保护区,禁止开发,保留原始的热带雨林;在东部和西南部又建立了两个树木保存区,砍伐树木必须经过批准。这些措施使全国每一个大区域都有一大块自然保护区和树林。同时,中心城区和政府组屋区每隔一个小区域都要保留一块空地开辟成小公园,确保绿化分布均匀,这种布局既使整个城市格局均衡有序,又使市民感受到了绿化上的公平。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