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清庙修复工程摄影记 把文物保留给子孙后人

2022-05-23     缘分     12136

粤海清庙修复工程摄影记 把文物保留给子孙后人

编者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华族的传统工艺在新加坡逐渐流失。为了拯救这些“将死”的工艺,新加坡眼网友林少彬给我们讲述了是如何修复粤海清庙的。快来看看吧!

新加坡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几百年来汇集了来自各地的民族和他们所带来的文化与艺术,使我国成为一处融汇多元文化,各族人民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大都会。长年以来,我国政府和民间团体不断出钱出力,保存保护在美轮美奂的高楼狭谷之下的庙宇教堂。然而,在高速经济发展的巨轮之下,在数值指标挂帅的压力之下,尤其是中国古早的民间工艺,如潮汕的嵌瓷,惠安的石雕,彩塑等等,首当其冲,逐渐在狮岛上“遗失”,致使每逢修复古庙宇的工程进行招标时,都难免要跑到遥远的“发源地”聘请名工名匠回来,少则几个月,长则一两年,在赤道上空的大太阳之下,浑身汗水地替我们“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

身居第一世界的新加坡,在修复古建筑上,已经发展起来一套工程记录管理制度,比如前期的(古迹)状态调查,从最简单的摄影摄像到无人机的三维测量与成像,开工后工地的定期进度报告用的照片,针对某个细节的进展照片(修复施工前后之变化),修复完成照片等。 由于业者的要求是“辨认”,所以只要能看得出什么东西“修”了,什么东西“还没修”,就“满足”了!

可是,新加坡的古迹修复和亚洲两大文明古国中国和日本的“内涵”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和日本要保留的“文化遗产”的传人,还生活在他们国内,数量虽然减少了,但是还能“国内聘请”,古迹修复完成后就回去他们的家乡,通常也就是他们那套工艺的发源地。而我们则不同,工艺大师是“来客”,带来的是我们已经失传的文化遗产,肉眼看不到的东西。这群师傅过来一年或半载。在他们做客狮城期间,我们是有机会看到他们“如何创作”工艺品的!问题就出在新加坡人的身上,我们究竟是只想“买”,还是也想“看”,甚至想“学”呢?

笔者有幸,得到时任粤海清庙修复工程顾问杨茳善助理教授及义安公司和其修复委员会秘书陈秀英的同意,让我为这宗修复工程拍摄了其中主要工艺的制作过程,记录下了不少罕见的“匠心精神”。

据说,粤海清庙在英国人来新之前就已经存在。1994年经过大修后被列为国家古迹,2011年9月再动土落架大修,于2014年3月底重新开幕。同年荣获联合国亚太文化资产保存优异奖,及新加坡市区重建局颁发旧建筑修复工程奖。

限于编幅,这里只简介粤海清庙最有特色的潮州嵌瓷(及灰塑彩绘),泥塑。首先介绍粤海清庙的布局,她是一座“双殿庙宇”,我们如果站在前门入口处往里头看的话,会看到上帝宫在右手边,天后宫在左手边。

潮州嵌瓷

为什么要介绍粤海清庙的潮州嵌瓷(及灰塑彩绘)呢?原来,粤海清庙屋面上的嵌瓷和亭台楼阁,根据杨教授的田野调研得知,是世上唯一的“屋面作品”。

一般上潮州,闽南,台湾,新马和印尼的寺庙,潮州嵌瓷是用来装饰屋脊,垂脊或照壁的艺术表现手法,题材广泛,以象征威严吉祥的龙凤,象马狮虎,花卉水果,搭配以家喻户晓的历史传奇人物如八仙,封神,包公,红楼等等。

请看图1,这是粤海清庙天后宫屋面修复完成后的精彩场面。

粤海清庙修复工程摄影记 把文物保留给子孙后人

图1

屋面有一半变成了“舞台”,最前排是有大有小的人物,中间有5座楼阁,而最后排是屋脊(双龙戏珠),左右的屋垂也布满了动物和花果。 这么精彩的“欢乐园”,是怎样造出来的呢?

首先,在屋脊上装上双龙(上帝宫装上的是双龙取珠),然后装置吉祥的动物。

图2是嵌瓷师傅在现场把需要的瓷片(圆形)剪出来的情景,这是粤海清庙的要求(不采用机器批量切割瓷片)。图3许大师在制作一对雉鸡,图4是其完成作品。请记住它们的位置,是在一匹“汗血宝马”之下。

粤海清庙修复工程摄影记 把文物保留给子孙后人

图2

粤海清庙修复工程摄影记 把文物保留给子孙后人

图3

粤海清庙修复工程摄影记 把文物保留给子孙后人

图4

图5是屋脊的嵌瓷完成之后,工匠在屋面铺设“舞台”,这是粤海清庙独有的工序。图6是灰塑师傅在“平地起高楼”。两殿之上一共要搭建22座。

粤海清庙修复工程摄影记 把文物保留给子孙后人

图5

图7是彩绘师傅正在设计一栋阁楼。粤海清庙的要求是“以旧修旧”,按照每一栋原有的设计。

粤海清庙修复工程摄影记 把文物保留给子孙后人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