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顺发(中)与妻子(右)和朋友到印尼苏门答腊岛观鸟摄影。
他记得一次到泰国清迈旅游摄影,为了拍亚洲寿带鸟(oriental paradise flycatcher)而设置帐篷,等候鸟踪。他说:“我和太太躲在一个沟渠里,当地鸟导说,这只亚洲寿带鸟会飞来这里冲凉。我们不敢出声,从早上等到下午,最终拍到它,太兴奋了,又不敢发出声来。”
黄顺发到泰国清迈觅鸟踪,好不容易才拍到亚洲寿带鸟。(黄顺发作品)
这些退休的爱鸟人,通过摄影留下美丽的鸟影。他们富有团队精神,行动一致,分享快乐,保有一片活跃乐龄的天地。
拍鸟须要扛沉重的摄影器材,是一项不错的运动,另外眼睛和手脚的动作都必须快速,多锻炼可以预防失智症。——杨德新
专家│退休生活如何规划
退休前,必须做好哪些准备?
在老年学研究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研究系副教授汤玲玲博士受访时指出,财务规划是退休前必须做好的重要部署。一些财务规划专家甚至建议年轻人,毕业后一上班就开始筹划退休后的财务所需。
汤玲玲博士:当事业较稳定,结婚生子后就应该开始计划退休生活。(档案照)
财务方面可以提早计划,包括储蓄、投资等。一般人在踏入50岁时,才开始认真思考退休生活。汤玲玲说:“但我觉得40岁到45岁,当事业较稳定,结婚生子后,就应该开始认真地计划退休生活,包括如何保持健康,与家人朋友建立牢固的情谊等。”
她有个朋友,在退休前几年开始收集很多退休生活的资料,最终决定出版一本关于退休规划的书籍,可说是意外收获。
如何规划退休生活,从生理健康扩大到精神健康,让下半生依旧精彩?
汤博士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一、保持健康的身心灵,每天有个起床的目的;
二、把钱财规划好,运动适中,饮食均衡,睡眠习惯良好;
三、保持活跃人生
学习:学习一直想尝试的新事物,她有个近60岁的朋友,为能更好地服务社区而去上法律课程。除了学喜欢的专业,其他文化陶冶如绘画、书法、弹琴、合唱团,还有舞蹈、数码技能等都适合,同时有机会认识新朋友。还可通过不同学习方式,如网课、实体课、自学等,给自己设定目标,并逐步达成。
娱乐:参加社交活动,如康乐小组、社区组织、社团、校友会和宗教团体等。
当义工:回馈社会,从付出中得到满足感和生活动力。
工作:虽然人们的退休目的是不再有工作负担,但是退休后第二人生的工作,可以灵活安排,旨在与社会保持联系,继续贡献一己技能,有者甚至开始创业,尝试一直想要做的新领域。
照顾孙儿:含饴弄孙亦是人生乐事,但不少祖父母反映也必须照顾个人所需,更好地平衡退休时间,同时更用心地经营不同层面的友情与亲情。
与年轻一代交流,不仅包括自己的子孙,也可以参与社区的代际活动,向年轻一代学习,从中传达价值观和人生经验。
建立经常见面的群体,可以是老同学、邻居、亲戚等,见面聊天,一起郊游,开心时相伴,有需要时互相扶持。
四、很多人都把出国旅游列为退休后想做的第一件事,甚至到外国短期居住。汤玲玲说:“我曾认识一些人,退休后到邻国的乡村教课,到泰北做义工,或到西班牙学当地语言等。
五、夫妻关系:面对空巢家庭,更须要维护婚姻的长久,老伴放在第一位,建立更亲密的情感,重新欣赏对方,越老越恩爱,成为彼此生活的看护者。
退休后社交圈缩小 年长者或无所适从
对比活跃乐龄,一些退休后无所适从的年长者,对自身和家庭,会带来不少问题。
汤玲玲说,退休后难免会因为生活圈子缩小而感到失落,这可能发生在那些习惯将自己的身份标记为工作的男性身上,一旦卸下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打击。
她听过这样的案例,一名从蓝领岗位退休的62岁男子,其社交圈缩小,因为他的朋友大多是同事。退休不久,妻子发现他的行为令人担心,比如早上准备去上班。他的一些不寻常行为举止,让妻子在照顾他时倍感压力,例如容易情绪波动,当要求他出门要戴口罩时,他便激动起来。
一年后,这名男子被诊断患有失智症。在社区的社会服务机构提供治疗和支持下,他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妻子也得到相应支援,包括学习如何与失智患者有效沟通。
相较于男性,女性较少遇到这种退休的过渡问题,特别是当她们在当家庭主妇时已建立好社交网络。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女性从事全职工作,并像男性一样在老年退休,她们也可能面临同样问题,尤其是当她们退休后无其他角色如祖父母,或者从事志工来替代的时候。
汤玲玲回想起祖父也是在卸下工作后开始出现认知问题。她说:“他在银行工作,虽然可以一直继续工作,但他决定70岁退休,他向往退休生活,刚退休时态度积极,早上一个人去公园晨运。然而,他并没有一个可以一起参加活动的社交圈,过了一段时间,他就不再出去晨运,反而待在家里看电视和看书。因为孤独的生活,没有太多社交活动和缺乏运动,他很快便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认知问题也逐渐浮现。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