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30%农产品自给自足,新加坡鼓励农民在立体车库种菜

2022-08-13     缘分     17872

为实现30%农产品自给自足,新加坡鼓励农民在立体车库种菜

实习生 魏莹洁

国土面积仅为728.6平方公里,却有550万人口。新加坡目前用不到1%的土地产出约10%的国人所需食品,其余90%只能靠进口来解决。

对此,新加坡政府于2019年初宣布“30·30”愿景,即到2030年确保新加坡本地出产的农产品能够满足本国30%的需求。

为了提高本国蔬菜等农产品的产量,有农场主选择在城市的立体停车场等屋顶开辟农场,能日产蔬菜400多公斤。据BBC近日报道,在这个位于东南亚的城市国家,已经有10多处这样的屋顶农场。

屋顶农场日产蔬菜400公斤

吴女士经营的农场位于新加坡一处立体停车场的顶层,面积约为三分之一个足球场。

为实现30%农产品自给自足,新加坡鼓励农民在立体车库种菜

吴女士在她的屋顶农场(图片来源:BBC)

“新加坡很小,土地很贵,在这里拥有一块地来种菜,简直像做梦,好在我们有很多立体停车场。”吴女士说,她的农场每天能为附近的零售商提供多达400公斤的新鲜蔬菜。

在这个位于东南亚的城市国家,已至少有10多个这样的屋顶农场。这个拥有550万人口的国家,90%的食品都依靠进口。

为了增加本土的农产品产量,政府从2020年起开始出租屋顶给人做农场种菜。

BBC记者探访吴女士的农场时看到,工人们正在采摘、修剪和包装卷心菜。在种植设备的另一边,还有工人们正忙着重新种植幼苗。

有政府补贴仍未盈利

吴女士介绍,开办农场的成本约为100万新币(约合492万元人民币),其中大部分都花在了购买种植设备上。

吴女士告诉记者,她虽然得到了政府的补贴,但整体算下来并没有盈利。

她有10名员工,每年还要花9万新币来租用这块农场以及另外一处停车场的屋顶,那里的农场还在建设中。

为实现30%农产品自给自足,新加坡鼓励农民在立体车库种菜

屋顶农场的工人在作业(图片来源:BBC)

“我们农场的起步期在疫情阶段,所以后勤部分相较于正常情况下花费的钱和时间都更多。”吴女士解释,此外,这个农场所用的停车场是政府招标的第一个屋顶农场,所以缺少经营经验,整个过程对于她来说都比较陌生。

除了直接种菜,屋顶农场的主人也在尝试其它赚钱的方法。

另外一位农场主吴先生告诉记者,他将农场租给私人种植蔬菜,每月收取月租。他告诉记者,这种方式特别受农场附近的家庭欢迎。

然而,另外一位城市农场主李先生向记者表示,土地租金的高成本将他“劝退”到一处租金极低的工业建筑。“蔬菜归根结底只是蔬菜。不像松露,即使你卖的蔬菜可能是最新鲜,最好吃的,但它也只能卖到那个价格。”他告诉记者。

蔬菜依赖进口价格易波动

来自新疆克拉玛依的小爱(化名)是在新加坡一所大学求学的中国留学生。此前她在新加坡居住学习,目前暂时回国了。

她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自己在新加坡时看到过屋顶农场。“新加坡实在太小了,能找著种蔬菜的地方就已经很难得了。”小爱介绍,新加坡的蔬菜绝大部分都依靠进口,她在超市里经常看到来自中国广东的菜心等,此外还有来自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的蔬菜。因为过度依赖进口,新加坡市场上的蔬菜价格也不是很稳定。因此,也有新加坡当地居民自己在家种植蔬菜的,自给自足。

小爱租住在学校附近的一间公寓,日常就餐都是靠外卖解决。她告诉记者,在新加坡人们常常在食阁吃饭,如果不想做饭,那是最省钱的填饱肚子的方式。食阁有点类似于半户外食堂,里面有许多不同的店,菜品齐全,比如说一份海南鸡饭才5新币(约合25元人民币)。

小爱住的公寓是带厨房的,她如果想吃中国菜,也会去超市买菜。她常常在周末去逛超市,买一次菜花费约150新币(约合738元人民币),一个人可以吃五天。

为实现30%农产品自给自足,新加坡鼓励农民在立体车库种菜

新加坡超市出售的本地蔬菜(图片来源:联合早报)

“基本中国卖的蔬菜在新加坡都能买著,像普通的菜心、上海青、大白菜,还有韭菜、茼蒿,一般超市里都有卖,也都还挺新鲜。不同种类的蔬菜,价格也在每公斤新币3至4元不等(约合15元人民币)。在家炒蔬菜吃比外面的中餐厅还是便宜很多。那些中餐厅,普通的一盘炒菠菜都是10新币(约合50元人民币)往上走。”小爱说。

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上月底,新加坡《联合早报》就曾报道,虽然马来西亚的叶菜丰收,但因为当地连降暴雨,导致批发价回升。

新加坡果菜出入口公会副总务陈春发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称,从澳大利亚进口的西兰花和白菜花受暴雨和人力短缺影响会涨价,而从中国进口的蔬菜价格则比较稳定。马来西亚金马仑人力短缺不仅会造成减产,也会因为缺少人手挑拣处理菜叶,影响出口蔬菜的品质。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