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我们收到任何信息的时候,都必须要有所警惕,想一想:这些信息是哪里来的?有什么用意?我们真的要把它转发给朋友吗?我们应该先弄清楚事实,不要“照单全收”。我们必须防范不良外国势力的干预,不论它是来自哪一方,这样我们才能够保障国家的主权和独立。
让我感到庆幸的是,大多数国人都支持政府对乌克兰战争的立场,包括常用华文社交媒体的华社人士。
文化传承
华社人士能够认清国家利益,是因为我们对国家的认同感越来越深厚,也和我们的文化自信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很有本土意识,他们在创作里注入本地特色,反映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例如:成立了五年的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不但积极通过各种活动,介绍华族的传统文化,还展现了我国独特的文化面貌。最近,中心演出了一部音乐舞台剧,以嫦娥奔月的故事为灵感。这是一个古今结合的创作,融入了许多本地元素,包括新谣、本地特色的语言,和新加坡人的情感。
我们优秀的新加坡华乐团,也经常呈献很有南洋风韵的音乐。乐团成员有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也有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的新移民,他们早就融入了新加坡社会。疫情期间,乐团在线上演奏了一曲本地创作的华乐,叫做《融》,“融合”的“融”,表现出我们同舟共济的精神。
(《融》)
近年来,许多人士和团体对本地华族语言、艺术和宗乡组织进行研究,反映我们对文化成果的自豪。例如,推广华语理事会推出的新加坡华语数据库,收录了本土特色的词汇。这些词汇跟其他华人社会的用法,是不大一样的。
再例如,年轻人谈恋爱,我们这里会说“拍拖”;我们去旅行,是说去“吃风”;当我们觉得幸好没事,会说“好彩”;另一个例子,我们把老板叫“头家”。
在这个基础上,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即将成立一个研究小组,对本土华族文化的发展,进行有系统的研究和介绍。这个计划获得政府的支持。
新加坡华族不再是落叶归根,而是落地生根。我们有自己的故事可以说,而且一定要把这个故事说得精彩。
经济挑战
接下来,我要谈一谈,大家十分关注的生活费问题。
最近,大家都发觉很多东西比以前贵了,钱不够用。政府知道人民的担忧,所以,我们已经采取措施,竭尽所能协助有需要的国人。
我们的做法,是提供针对性的援助。其中一项家家户户都能受惠的计划,就是社区发展理事会(CDC)的邻里购物券,可以帮助大家应付日常开销。大家用购物券,在邻里买东西、吃饭,还能帮助到邻里商家和小贩,可说是一举两得。
我很高兴,CDC购物券受到大家的欢迎。有超过1万8000个邻里商家、小贩和咖啡店摊主参与了计划;大多数家庭已经使用了购物券,总额将近1亿8000万新元。金额相当可观!
这个计划说明了我们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对症下药,减轻大家的负担。
在今年这个财政年度,也就是从四月开始,我们陆陆续续推出了许多援助配套。让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这是一个住三房式组屋的低收入家庭:一对夫妇、两个小孩。我准备了这份特别的月历,给大家做个介绍。他们获得的援助很多,几乎每个月都有援助。
我刚才提到的CDC购物券,就在五月间发出去了,明年一月还会有。这个月,他们会得到1400新元的现金补助。今年十月,有大约190新元的U-Save水电费和杂费回扣。明年二月会有300新元的保健储蓄户头填补。
全部加起来,在这十二个月内,这个家庭能够获得的援助总额,将高达3700新元。
所以请放心,大家都会得到援助。至于接到的援助比较多,或者比较少,就要看收入和住屋类型而定。
明年三月过后,政府会继续通过“定心与援助配套”,帮助国人减轻消费税上调的影响。同时,政府会继续观察情况,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当然会提供更多援助。
你可能会问,政府既然可以给这么多援助,为什么就不能延后调高消费税,或甚至取消调高消费税? 我能理解大家的心情和顾虑。如果不调高消费税,肯定很受大家欢迎。但是,这是不负责任的。
这是因为,我国人口正在快速老化。目前,每六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已经超过65岁。到了2030年,年长者比例会增加,每四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年长人士。
一些老市镇老化得更快。譬如我的选区德义,已经有四分之一的居民超过65岁。在八十年代,我当选为国会议员时,我是个年轻家长,许多德义区居民也是年轻夫妇。一转眼,我们都老了。真的是,岁月不留人。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