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瑞平不断研究改良小提琴,这是半制成品。
看到他的这些发明,我完全可以理解他在制作和改良乐器时的心情。因为我也和他一样,早年在搞乐队的时候,条件极差,很多问题都要亲自解决。例如笛子不准了,就要懂得如何挖按音孔的内侧,调节音准;笙不准了要自己以蜡“点笙”,校准它的音阶。甚至锣不准了,也要懂得利用铁锤敲打锣的边沿或锣心,以矫正音高。乐器坏了、线断了、弹拨乐器的音不准也得自己设法解决。
看完叶瑞平所发明或改良的乐器,话题就转到了他从事音乐的经历。他在学生时代,一直都爱好美术和运动,其次是唱歌。进入中正中学接触到民乐,开始学习笛子后就着迷了,放弃了美术、戏剧、羽球、跳高、跑步等。
// 学习各种乐器、作曲和指挥 //
开始时,他听邻近工地的工人吹笛子,觉得很好听,就拿起哥哥的笛子胡乱吹起来。后来听到学长孙清水能以笛子吹花舌,更引起他的兴趣。然而孙清水会务很忙,没法从旁指导,后来安排学长刘晨钟指导他要演出的曲目。在学习过程中,与罗富贵和曾亚成两位同学交流(较多研究笛子大师冯子存和刘管乐的作品);接触到陆春龄老师的作品(学到他优美的音色和曲风);聆听了刘森的吹奏(学到他的滑音——如《牧笛》这首曲的演奏方式);领略了王铁锤的曲风;赏析到赵松庭在《和平鸽》一曲中如何发挥出他的演奏特色……
他就是这样广向名家学习,把各位名师的演奏技巧融汇起来,博采众长,全面地把要演奏的乐曲内涵表达出来。除此之外,他也不断努力加强自己在乐理上的根基。
1959年,本来学绘画的叶瑞平在中正中学念书时,加入了当时由林哲源、孙清水和刘晨钟组织领导的民乐团。当时还有合唱团、口琴队等。1960年,中正音乐舞蹈晚会上他第一次上台表演《黄莺亮翅》。后来他陆续独奏了笛子曲如《牧笛》《霍拉舞曲》《喜报》《茉莉花》《奔驰在草原上》《欢送》《赶路》《闹花灯》等。那时候中正校内的文艺团体非常多,有美术会、科学会、戏剧会及民乐会。叶瑞平的兴趣很广,每个会都参加。
1962年,在维多利亚中正音乐会上演奏笛子的叶瑞平
叶瑞平在中正民间音乐会从一名学员开始,慢慢成为会里主要的演奏员,他在这段时间里积极自学各种乐器,每个星期学习一首新曲。例如他从林哲源那里取得小提琴的资料和教科书,就跟着教科书自己学习。可能因为他天生具有音乐才华,所以许多乐器都是自学的。他能演奏的乐器很多:笛子、琵琶、高胡、二胡、大胡、小提琴、扬琴……除此之外,他也自学乐理、指挥理论及和声乐,苦读世界音乐史及音乐家生平。1965-1966年他从林哲源手中接过指挥棒,成为民乐队及合唱团指挥。当时常奏的乐曲有《弓舞》《金蛇狂舞》《大联欢》《瑶族舞曲》《东海渔歌》等。
年轻时的叶瑞平在指挥乐团
回忆起当年的中正中学,音乐艺术人才辈出。如林哲源(小提琴、二胡)、蔡新林(二胡、高胡)、郑民才(板胡)、戚兆明(琵琶)、洪南成(大提琴)、郑朝吉(三弦)、李其海(笛子)……这些人往后都成了新加坡华乐界的主要推手。
// 创作不少歌曲与器乐曲 //
60年代许多文艺团体都有左倾现象,中正民间音乐会也不例外。1966年民乐队和合唱团被封解散。叶瑞平虽然对政治不感兴趣,但在会里是主要负责人,在内政部留下了记录,导致他后来两度申请读大学都不被批准。1966年高中二毕业后,只好到银行工作。他在当时的合众银行做了5年,辞职以后加入了父亲的公司九八行(所谓的九八行,类似于商业代理或中介,东南亚各地的土产运到新加坡后,会通过竞标方式为货品寻找买家。商人抽取交易额的百分之二为佣金,其余百分之九十八货款交给卖方,因而被称做九八行)。他后来又在跨国医药公司任医药代表,前后共12年。1969年结婚,第二年女儿出世。
70年代叶瑞平受邀加入刚成立的实验剧场,组织民乐队。实验剧场是由许多在1969年被政府所封的“康乐音乐会”成员所组成的。同一个时候他开始了音乐创作,例如为由韩山元写的诗剧《苦难的航程》作曲。1976年新加坡拍摄了由陈昌明和林明洲导演的《桥的两岸》,也是由叶瑞平作曲、配器和配音,当时他以“竹叶”为艺名。因为这是第一部本地人制作和表演的电影,所以当时非常轰动。主题曲《桥的两岸》及许多电影插曲如歌曲《长长的路》《我们走在夜路上》《辽阔的海洋》《情歌》,乐曲《马来舞曲》都由他一手包办。叶瑞平组织了两支乐队(华乐队和西乐队),亲自指挥乐队为《桥的两岸》配乐。
这期间他也创作许多歌曲和器乐曲,其中包括诗剧《苦难的航程》中的歌曲《献歌》《珠江颂》《客家山歌》,《邦咯渔歌》中的舞蹈音乐和歌曲《补网》。80年代以后他又创作了歌曲《海燕》《金山沟下》,为电视剧《小小心灵》创作主题歌,为晋江会馆舞蹈团撰写舞蹈音乐《桂香与狼》,为风格唱片机构制作儿童歌曲唱片,为综艺机构的演员撰写新年歌曲《新春之歌》。他写的另一首歌《南洋有个好地方》也曾由周炯训指挥的新加坡电台合唱团演唱。
1978年叶瑞平和几位朋友联合创立了艺声企业(Eason Enterprise),专卖乐器。当时有林淑勤、郭富春、李伍华、陈锦祥和他共5位股东。后来因为理念不同,多位股东放弃了股份,最后只剩下陈锦祥一人独自经营艺声企业至今。
// 孜孜不倦、富有创意的音乐家 //
叶瑞平是一个很有创意的人,从他改良乐器方面就可以看出。例如60年代在中正民乐会里,为了培养弹拨乐手,由于乐器有限,就买了一批很便宜、没有半音的潮州梅花琴(秦琴),拆下所有指板上的品以后,再重新以12平均律排列黏上指板,供队员学习。所以后来他发明了三弦胡琴、八孔竹笛及音乐轮盘等绝非偶然,而是隐藏在他骨子里,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以及想改良民族乐器的志向使然。
1983年叶瑞平就自己创立了新韵(Synwin)企业,后来又改名为新韵乐器有限公司。他到当时刚开放的中国,访问了敦煌乐器厂等,向他们订购民族乐器及钢琴,后来增加了小提琴。发现一些乐器构造上有问题时,他就自己改良,也跟乐器厂合作改良和制作乐器。乐器种类繁多,必须具有非常专业的知识,才知道如何改进。叶瑞平会拉小提琴,也教小提琴。他的乐器店里就有两间教室。通过教学和实践,叶瑞平完全掌握了多种乐器的演奏法以及如何改良乐器和制作乐器的方法。千禧年以后,他基本上已经没有搞音乐,却选择了与音乐有关的行业——乐器买卖。除了售卖乐器以外,他也为顾客维修乐器改良乐器,提供了极佳的售后服务。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