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盲人摸象——新加坡房产的10大现状全面解析

2021-12-16     缘分     31705

所以大家无需担心新加坡私宅面积会越来越小

就如我之前在Enbloc洗洗睡,和《给坡县集体出售泼冷》这两贴中的分析,URA的出手已经定义了新的私宅尺寸基准,这个政策对于开发商来说风险加大,比如最近watten estate这个Enbloc将来的平均单位售价一定会是3M+,极大的限制了开发商的资质要求,也避免了像2017、2018那样很多盲目出手的Enbloc。

而且结合我最近的一系列楼盘观察,未来大众新私宅户型会趋于人性化(比如飘窗的绝版、空调槽的大小和位置、阳台的面积等一系列调整),特别是本地一些优秀的大牌开发商的作品,大家可尽管放心。

接下来就到了大家都关心的话题:

6.新加坡私宅的负担能力有没有下降?

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6(a).新加坡家庭的收入变化对比

我们来看新加坡的家庭收入变化,过去20年的对比如下:

拒绝盲人摸象——新加坡房产的10大现状全面解析

其中“最大比例部分的家庭”月收入有着实质的飞跃,这个和前面的“过去20年家庭资产翻了四倍”的数据是吻合的,从2000年的月入15000;

另外目前月入>15000新币的高收入家庭从2000年的5%到了2020年的23.5%,这个实质飞跃,也决定了新加坡私宅市场的参与人群和价格走势。

因为一开始就提到了,新加坡居住在组屋和私宅比例是8/2开,那么2成的高收入家庭自然是私宅的主力参与者

我们从另一个数据来验证下,结合早报的报道新加坡近一半家庭月入9000的表格看出,2010年和2020年各自的中位数收入确实是在上图的5000-8000这个区间的,而且都小过平均数,这就可以用“被平均”现象来解释,也就是收入低的大部分人群被高收入群体平均了,也是侧面体现了贫富差距的拉大。

拒绝盲人摸象——新加坡房产的10大现状全面解析

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这10年来一直有人时不时吹风新加坡的经济不好;

我的理解是:受到“经济不好”影响的人,和私宅市场的参与者(也就是高收入家庭)是两个不同群体。虽然大众主流认为经济普遍不好,但是有钱人在实际行动上没闲着,特别是疫情之后。比如根据报道:疫情之后,新加坡家庭净资产增长了12%

拒绝盲人摸象——新加坡房产的10大现状全面解析

事实上,2010-2020年的新加坡经济增长确实是近几十年来最差的十年,但是高收入家庭(月入>15000)数量却还是发生了激增,我们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呢?

有兴趣的可以读下这两贴,可以完美解释穷人通缩和富人通胀现象:

富人通胀,穷人通缩:又一场富人的狂欢?

穷人通缩富人通胀是什么现象

6(b).新加坡房产对应的家庭收入-价格比变化

下图很重要,是新加坡房产的家庭收入-负担比,也就是新加坡家庭要攒多少年钱才能买得起私宅。

DBS提供了过去20年的比较,是个很有意思也很残酷的数据。

拒绝盲人摸象——新加坡房产的10大现状全面解析

新加坡这个负担能力数据是处于什么水平,我们来对比下天朝的房价-收入比:

拒绝盲人摸象——新加坡房产的10大现状全面解析

当然网上找来数据可能不靠谱,我们从《英国伦敦房价到底有多便宜?》一文中彭博社的数据来源作为参考: 拒绝盲人摸象——新加坡房产的10大现状全面解析

所以对于普通家庭,新加坡的私宅负担能力,是北京的两倍?并且是深圳的3倍?

具体来看数据,如果你的家庭收入处于中位数(一般都是少过平均数的),目前还在观望私宅市场,那么你已经错过了20年来私宅最便宜的时期(也就是2013大规模降温措施之后的2014-2017时期),你需要多赚2年的收入才能买得起和2016年同样的私宅(10.1年和12.2年的差别);

如果你的家庭收入是在前20%的(月入>15000),虽然你错过了过去几年私宅市场的触底反弹,但是你只需多赚1年的收入就能买到和2016年同样的私宅(5.8年和6.9年的差别;

看出来了嘛?是不是觉得不公平?

6(c).一个极其残酷的事实

同样的房产,有钱人可以比你付更少的努力就买得起,你在千辛万苦赚钱筹首付或者等房产降价,正真的市场参与者(收入在头部20%的家庭)轻松就够到了门槛入场,并且顺手又把门槛抬高了

这个理论也适用于组屋和公寓的对比:

我早期的帖子《组屋和公寓,给你个思路》也有分析过。

别看现在2021年组屋涨的欢,人家有地住宅、公寓等资产都已经涨了几轮了,人家升值一轮都可以涨出你半个组屋的价格

这也是我在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并不深奥的新加坡房产思路(1)里提到的坡县房产鄙视链的关系。

以及努力和选择——并不深奥的新加坡房产思路(2)里提到的门槛理论分析。

穷人和富人在各国央行负利率大放水的情况下,他们各自的选择和之后的结果,也正是过去几十年循环发生的事情: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