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上面DBS的数据,揭露了一个更加残酷的事实:目前的新加坡私宅价格负担能力,对于头部20%收入的家庭来说,是和20年前一样的!
也就是对这部分群体来说,现在的私宅和20年前一样“便宜”^_^;
而且相对于10年前(2010年左右)是更“便宜”了(需要收入8.5年->6.9年)。
其实不光对于头部20%收入的家庭,私宅对于中位数收入家庭的负担能力,也是类似:即对于10年前来说更便宜了,和20年前比差不多。
这样对于落后收入群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贫富差距拉大的效益体现无疑。
这也是:选择大过努力的另一个体现:
在房产牛市中拚命打工凑首付追房价的普通人,被其他参与者降维打击:
马太效应在财富领域的体现已经是淋漓尽致了!
所以各位需要牢记的是:
头部20%收入的家庭的可以左右新加坡私宅价格走势!
或者说私宅价格走势会跟随头部20%收入的家庭而变化;
甚至完全可能是TOP 5%-10%收入的家庭,他们的购买决策,可以极大的影响到各个类型的房产,因为他们理论上可以“降维”购买任何大众化的房产。
所以过去十年私宅变得相对“便宜”了,那么组屋呢?
7.过去10年的组屋也变得更“便宜”了!
我们也可以从下面DBS的数据中看出,2000-2020的头10年中,家庭中位数收入年增长为3.7%,而组屋价格年增长是5.1%,于是负担能力逐步下降;
而到了第二个10年,也就是过去10年,得益于政府的大力降温措施,组屋价格年增长只有1%,而家庭中位数收入增长为3.8%,于是组屋的负担能力大大改善;
而消费价格指数PPI这10年来也处于低位,只有每年1.2%。
于是可以很轻松得出结论:
得益于收入增长,2010-2020的过去10年,新加坡的组屋也变得“便宜”了!
我们从另一个公开数据来验证下,来自2021年4月13日的Business times的报道
我们可以看到2010-2020年,新加坡的组屋收入-价格的负担能力,总体大幅改善:从2010年前的4.8降到2020年的3.9,也就是普通人可以少赚一年钱就能买得起2010年同样类型的组屋。
话说回来,第一世界的发达国家,普通家庭只需花4年的薪水就可以负担得起住房,这本身不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嘛?
正如新加坡HDB总部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牌匾所示。
8.私宅和组屋的负担能力提高了,那么对应的贷款压力如何?
8(a).本地市场房贷负担能力绰绰有余?
如果房产由于收入增长变“便宜”了,是不是理所当然的负担小了?
DBS给出的目前数据如下:按照房贷-收入比来看(绝大部分是私宅,含少量HDB贷款),各个年龄段、各收入水平的分类数据如图:
我们知道,2013年开始MAS规定的收入-负债TDSR(总贷款偿还比例)的上限是60%;
所以目前各个年龄阶层、各个家庭收入阶层的“房贷-收入比例”都很健康;
比如新加坡处于中位数月入9000-11999的家庭,房贷-收入比例只有平均21%;
也就是每月21%的家庭月入用来偿还房贷,远远没有达到60%的比例上限;
而头部20%收入的家庭(月入>15000),每月也只有27%的收入用于偿还房贷;
前面提到过,这个人群才是私宅购买的主力,只要他们的负担能力有盈余,私宅市场走势还会逐渐倾向于他们的够买行为。
8(b).不良贷款水平较低、贷款比例LTV逐步下降
而来自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最新(2021 Q4)的数据,目前新加坡房贷中不良贷款的比例和过去十年平均数0.38%不相上下,至于这个数据的意义和好坏嘛,中国目前数据是接近2%,有兴趣的可以自行Google对比下。
另外一个有意义的数据是平均贷款比例LTV,目前在45%左右,而目前MAS规定的上限是75%,也就是你今天买个100万的房子能贷款最多75万,首付25万。
而LTV目前平均在45%就说明:每个价值100万的房子,平均剩余贷款是45万。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