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财经新势力#
由于疫情后全球经济衰退、地区冲突,金融市场动荡等诸多因素影响,当前的国际形势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全球经济萎靡,国际经济循环动能持续减弱。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经济大国,该如何发挥国内市场潜力,来应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
本文,我们通过研究新加坡双循环改革发展历程,来探究对中国的启示。
一、新加坡双循环发展背景历程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1965年被马来西亚踢出后,独立为主权国家。建国初期,新加坡国土面积仅有720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60万左右,人口构成复杂,并且失去了马来西亚的市场。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资源贫乏、经济困难、市场萎缩的小岛上,新加坡却通过一系列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实施,建国仅四十余年便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1965年建国后,面对着国内市场的萎缩和经济困境,新加坡将国家发展战略转变为出口导向型战略,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承接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新兴工业发展、取消进口关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吸引欧美的跨国公司投资。
此举不仅带动了新加坡整体经济发展,有效降低国内失业率。而且这些依附性产业也成为新加坡参与到国际循环的基础,对后来新加坡的崛起产生了重要作用。
但到了1970年,伴随着新加坡工业化进程加快,其人口较少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开始出现劳动人口不足的困境。于是新加坡再次调整战略,将国内产业逐步转换为资本密集型工业,并从国外大力招揽工作技术人员,满足当时的工业发展和劳动人口数量。
紧接着在80年代,新加坡开始实施第二次工业革命,将其工业重心朝着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并不断鼓励国内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最终新加坡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迎来飞速发展,带动了本国化工、金融等其他行业的发展,形成了多元经济结构,逐步占据亚洲为主的国际市场地位。
然而危机也在悄悄到来,进入20世纪末,新加坡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亚洲各国的模仿和学习,这对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同时石油危机的爆发引起全球经济危机,国际循环受到了冲击,这让新加坡意识到自己对跨国公司和国际市场的依赖太严重了。一旦国际循环出现阻碍,跨国公司撤离和国际贸易减少,或是其他发展中国家逐步占据市场,那么自己的优势将会逐渐消失,也就意味着本国的经济发展将会面临巨大退步。
于是新加坡开始重视双循环的搭建。首先是对本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推动本国企业发展,不断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从而扩大内需,使国内循环不断强化。
紧接着,新加坡在国际循环方面,变被动为主动。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不断完善国内新兴产业和科研制造产业的框架,提升自身竞争力。并且颁布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发展,让自己国家的企业走出去,与国际企业相融合,来进一步推动国际循环。
除此之外,新加坡还更加重视本国的创新能力,重视高等教育改革,将学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相联系,一方面鼓励知识推动科技创新,一方面使知识创新能够及时转化为实际产业。
至此,双循环的雏形逐渐诞生,在双循环的改革优化下,新加坡对于国际循环的依赖逐步减弱。在面临08年金融危机和全球疫情带来的国际市场不断萎靡,国际循环受阻影响下,新加坡也能够及时调整国家政策,推动制造业、服务业转型升级,产业链改造,迅速适应经济环境。
通过新加坡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无论国家经济怎么发展,其经济循环都由国内和国际构成,并且在不同时期其循环主体也都不同。
那么新加坡双循环新格局的建立,对于当前我国而言有何启示呢?其大致包含以下几点。
二、新加坡双循环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1、政策制度支持,新格局建设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到了今天,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让全世界瞠目结舌。尤其伴随着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个关键节点,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全方位开放经济发展作为主导,积极融入国际市场。
但是经济的飞速发展也给我们留下了病根,一方面是形成了中国经济粗放型增长,另一方面各行业大量吸引外资,形成了市场和资源都在外的发展格局。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