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新加坡地铁上的暖心设计
不怕迷路、有古典乐、玻璃打码保隐私
不知道你是否对新加坡地铁有特殊的记忆,但确实有很多人被它温暖到。
跟中国不同,新加坡的地铁没有1号线、2号线这些数字编码,都是看颜色区分。大家习惯说坐绿线、坐紫线、坐红线……
彩色的路线和编码不仅美观,还可以防止你走错路!跟着相同颜色的标志,绝对不会担心在换乘时迷失方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新加坡的地铁站竟然有音乐播放功能,而且还都是经典的古典音乐。在繁忙的萨摩赛特、碧山和宏茂桥等交通枢纽站,很有可能会听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
不知道你有没有感受到,早晚高峰的地铁自动扶梯,速度比平时快了0.5m/min~
新加坡地铁玻璃,会在靠近住宅范围6米远的距离时自动进行模糊化处理,看起来就像天冷结了窗花一样,来保护人们的生活隐私。
新加坡地铁不同车厢,有着不同的座椅颜色,是为了更快锁定乘客的位置,有人突发意外后可以紧急救援。
新加坡地铁的装扮,还会随着节日而改变,满满的都是氛围感!春节、屠妖节、圣诞节,都会变身~
还有让人难忘的标语:“Show you care”,呼吁给他人让座~
5
饱受诟病的新加坡地铁
每天350万人出行,运营了37年
新加坡地铁已经运行了37年,从1987年11月第一条地铁南北线通车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7条线路的地铁系统。
地铁密度可媲美伦敦和纽约,高于东京和中国香港。
地铁,早已成为新加坡人们出行的第一选择。每天,超过350万人乘坐地铁出行(2019年数据),贯穿整个新加坡,早高峰与晚高峰更是人满为患。
一年到头,新加坡地铁的客流量更是达到11.3亿人次,名副其实的新加坡交通“命脉”。
我们每天都在坐地铁、挤地铁、经历地铁故障、和同事朋友吐槽地铁老旧…但你真的知道这个庞大的地铁系统吗?
从1987年第一条地铁线建成开始,它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紧张的运行。
80年代初期画家笔下的宏茂桥地铁站
6
建国初计划花$50亿修地铁
新加坡各大部长吵翻天
1967年,城市规划人员就意识到,到1992年新加坡必须建立地铁系统来满足公共运输需求的问题。如果仅凭巴士出行,意味着将不断建立和扩充巴士系统,与其他建设争夺有限的土地资源。
话虽如此,但在这之后的10多年里,新加坡政府始终为是否修建而没有定论,甚至引起数次大讨论。
60年代末新加坡轨道结构方案
其实说白了,都是钱闹的。
当时新加坡刚建国才2年,教育、国防、组屋等方面都急需大笔资金,将50亿新元的巨额资金投资在中短期看不到收益的地铁上,是否值得?
时任通讯部长的王鼎昌(后任新加坡第五任总统),大力支持修建,他认为这将为新加坡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不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巨额债务。
1980年王鼎昌部长和MRT研究小组在法国调研地铁系统
但时任财政部部长的吴庆瑞博士和时任贸工部部长的陈庆炎博士(后任新加坡第七任总统),持反对意见。前者觉得投入太大拖累新加坡经济发展,全巴士系统更适合;后者认为应该优先住房建设,而非造地铁。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