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者有其屋——是新加坡组屋政策的宗旨。新加坡政府不遗余力的为普通大众建造负担得起的住房,这一点在世界范围内都绝无仅有。
组屋的优点无需多言,只是去除基本的居住因素,你对于房产别是二手组屋的需求再提高一层的话,你会发现他缺少了个重要的“资产”功能。
回首过去十年,比如你在2011年左右买入的二手组屋持有到现在,多半是几乎没有价格变化的。
我们从新加坡全岛组屋平均尺价就能看出,除了疫情之后的两个季度(Q3/Q4 2020)由于需求积压后释放急升了5%之外,之前的十年基本变化不大(每年0.5%)。
这和我们国内动辄3、5年翻倍来看简直不值一提。
而我的看法很简单:只要组屋的99年屋契到期归零这个初始设定在,就注定了他不会是个值得长期持有的“资产”!就好比你不会去买个不保本的理财产品。
为何组屋屋契是99年?来看下早报在2018年引用李显龙国庆大会讲话的解释:
总结下大概的要点是:
1. 99年是个很长的时间,足够你住到终老
2. 新加坡的现有购屋政策下,极少发生屋主活得比屋契限制长(不到2%)
3. 继承组屋的子女除非自己没有房产,否则也不必担心活得比屋契长的问题
4. 就算发生了屋契到期还给政府也不用担心,政府会帮你“取得”另一个组屋单位
5. 必须对后代公平,让新加坡的土地循环利用
6. 99年不止适用于组屋,新加坡所有的政府售地(GLS)下的私宅都是99年
7. 屋龄超过50年的房子,维护费用会激增
8. 很少有人愿意住进百年组屋,所以回收重建是个好方法
而政府有多大的决心来维持这个设定呢?来看下当初2018年大讨论的看法:
结合政府在2020年底第一宗土地到期《芽笼排屋地契到期,土地和产业归还给政府》收回国有的实际的做法来看,组屋地契到期政府无偿回收确实遵循了对所有人公平的出发点。
总理接班人王瑞杰的看法也很简单:组屋99年是个理性政策,能让下一代有机会买房。土地资源得到更新,对新加坡而言是未来的重要环节。
那么新加坡的组屋老龄化有什么后果呢?直接的影响就是组屋的价值!
来自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2019年的图片示例
而新加坡组屋的老龄化趋势是什么?
蛛丝马迹来自总理的脸书贴文,下图来自李显龙2018年8月19日的FB页面:
我们看到,1986年之前和1987-1997年满足HIP条件的组屋数字加起来就是68万,也就是会有68万间组屋在未来15年(2036)左右会超过40岁。
至于坡县一共多少HBD?随便Google一下就知道目前数字是107万左右。
而未来新建的组屋呢?我们来看过去几年官方的BTO数据:
可以认为是每年1.6万左右,这个数字其实很高了,而且HDB为了这些BTO进行了大量补贴,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
可以想像下这些赤字从哪里来,又是谁来买单?
假设每年1.6万的新增BTO可以连续持续15年(你认为可能嘛?),而且政府财政每年都要忍受这些逐年增加的赤字,15年的话一共24万个新组屋单位,那么到2036年新加坡一共会有130万个组屋单位;根据前面的数据:届时超过40年屋龄的组屋会有68万间!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