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是之:新加坡组屋模式值得学习吗

2022-02-04     缘分     44502

比我们好一点的地方在于,新加坡其他地方经济管制少,所以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来补贴住房这块。不像我们那会儿为了分个没厨房没卫生间的筒子楼,送礼都要削尖了脑袋送。

但问题是,这些都改变不了其计划经济思维的本质。即便是新加坡在其他地方的成绩非常亮眼,在“组屋”制度上依然是计划经济的模式。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如何才能更好》,经济学分析的是因果关系,如果非要回答好与不好的问题,那也是应该回答如何才能更好的问题。

新加坡的住房模式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看上去是“保障的归保障,市场的归市场”,该涨的就让它涨,不该涨的就把价格摁住。

但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本身并不直接创造财富,他所做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在用政策进行财富的转移,无论以什么样的名义,这个本质并不会改变。

新加坡政府也不例外,建造组屋的那些资金终归还是来自于新加坡其他地方的市场经济成果。

问题是,那些被保障的人真的就愿意被如此保障吗?一辈子只能换一次房子,户型楼层朝向什么的都不能自己随便选,这真的好吗?

以中国的情况而言,虽然大城市房价高企,但还是有很多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奋斗,不断地从小房子换成大房子,而这个过程可能不止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也不是不可能。

再有,弹丸之地的新加坡,工作再怎么换都还是在那么大点的地方。但要是在深圳或其他城市,换工作了,想买离家近一点的房子,一想房子只能换一次,恐怕连工作都不敢轻易换地方。

另外,换房子不仅仅是自己居住条件的改善,也是自己家庭财产升值的体现。很多人误以为只有一套房子,房子再值钱也没用。

但只有房地产市场足够自由,房子的金融属性才能发挥出来,你只有一套房子的情况下,也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可能性。

而新加坡这边一手摁住了价格,同时严格去除了房子的金融属性,实际上是剥夺了新加坡人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让他们拥有了更多的可能。

但这种更多潜在可能性的利好,如果是新加坡在其他方面的经济自由度足够高,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足够高的情况下,未必会引起大家的反感,毕竟还是有房子住而不是没房子住。

深圳如果想走新加坡模式,除非经济上能够凭借特区的地位获得更大的自由决定权,释放更大的经济活力,来冲抵“组屋”模式带来的负面效应,否则必然是一个坑。

张是之:新加坡组屋模式值得学习吗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