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海峡华人传承——同安白礁王沧周家族

2025-01-25     静姝     7328

王祈顺与妻子萧氏育有两子两女,长子守谦(Siew Kiam,1889-1975)、长女Seok Tin、次子守让(Siew Jiang,1897-1971)、幼女惜珠(Seok Choo)。《王沧周家谱》提及王祈顺夫人来自爪哇,生性刚烈,是慈禧太后般威严的族长。王祈顺英俊潇洒颇有女人缘,导致夫妻关系破裂,临终前想要见妻子最后一面亦被拒绝。

王祈顺继承主营锯木与木材贸易的王沧周公司,1899年5月1日与两位合伙人成立德春公司(Teck Choon&Co.),地址在劳明达街57号。王祈顺有着活跃的社交生活,作为海峡华人代表出席在中华总商会举行的会议,为爱德华二世庆典基金、威尔士王子战争纾困基金等捐款。

王祈顺的两个儿子都接受良好的英文教育。长子守谦在英华学校完成初级教育,1903年10月进入莱佛士书院,1904年底通过7号班所有科目考试,于1905年7月11日获得证书。1909年7月13日,年满20岁的守谦加入德春公司成为合伙人。次年,王祈顺将名下的不动产代理权授予他。在社交方面,王守谦参加多个社团组织,为一些筹款活动捐款。

王守让比大哥守谦小8岁,亦进入莱佛士书院学习,成绩优秀,1911年获得胡莱特奖学金(Hullett Scholarship),毕业后加入德春公司,后与他人合伙成立公司Chop Teck Hoe经营土产贸易等。王守让的社交活动亦很活跃,是一些机构的核心成员。

值得关注的是,1919年王祈顺曾与王三杰、王文达,代表闽籍王氏出庭解决政府征用太原山部分土地赔偿事宜,草拟慈善信托章程,1923年12月28日获得批准,1924年4月2日正式成立王氏慈善(开闽公司)委任三位信托人管理产业。当时王祈顺仍在世,但他及两子都未能成为信托人,其他两位献山人——王有海之子长顺、九河之孙瑞洲成为两位世袭关系的信托人,王金錬则是第三位信托人。

家族不动产业与墓葬

《王沧周家谱》展示了部分家族留存的法律文书,包括土地契约,为了解王沧周与祈顺父子的商业活动提供宝贵信息。王沧周于1864年6月23日购买位于大巴窑的一块土地,显示而立之年的他已累积相当财富。1870年代王沧周的收入相当丰厚,除了1872年捐献500元给闽籍王氏购置太原山,他于1874年5月6日购置厦门街产业,1876年购买武吉士的土地,1885年2月25日购买海南街七间店屋。

王祈顺继承了父亲购置的这些不动产,也通过公开拍卖购置相当数量的不动产:包括1905年1月购置桥北路583号;1912年购置基里尼路30号B;1913年购买仰光路一块空地;1916年购置硕莪街6号等。王祈顺父子及德春公司名下的产业,还包括加东安珀路15号、Sea Avenue 46A、安顺路73号和74号等。

在王祈顺购置的产业中,最负盛名的是位于史各士路(Scotts Road)的约克屋(York House),即今远东广场所在地。根据《王沧周家谱》记录,约克屋始建于1884年,后多次易手,1918年12月王祈顺以4万元的价格买下。除了日据时期为日本人占用外,约克屋是王祈顺后裔共居超过25年的宅邸。1950年11月10日王祈顺夫人在此去世,享年85岁,安葬于太原山。推测在她去世后,子孙将这一产业出售,后改为约克酒店(York Hotel)。

王沧周家族直落布兰雅园地曾有四座坟墓,1925年政府强制收购该产业,1932年计划迁坟,守谦守让两兄弟通过律师向政府提出抗议终止迁坟。1953年4月7日,这四座墓中的三座迁到太原山,一座迁到林厝港。2016年9月17日,探墓人吴安全在太原山与武吉布朗坟场交接处发现三处白礁王姓墓葬,墓主分别是王登瀛(即沧周)、王锦照、陈锦鍗(锦照妻子)。这三座墓就是从直落布兰雅迁葬的,另一座迁到林厝港的墓主推测为王沧周夫人陈氏。

星洲海峡华人传承——同安白礁王沧周家族

迁葬于太原山的王沧周墓(图源:吴安全)

星洲海峡华人传承——同安白礁王沧周家族

迁葬于太原山的王锦照墓(图源:吴安全)

星洲海峡华人传承——同安白礁王沧周家族

迁葬于太原山的陈锦鍗墓(图源:吴安全)

王祈顺于1925年3月11日在约克屋去世,享年58岁,安葬于太原山。其墓地规模相当大,墓构件均为雕刻精美的石雕,彰显家族的社会地位与富裕程度。这座墓受到罗尼大道开辟的影响而迁葬,残留墓构件现存于天猛公艺术基金会草坪。1951年王祈顺夫人去世后,安葬在其夫墓的前方,墓地有相当规模,但较为简朴。

星洲海峡华人传承——同安白礁王沧周家族

现存于天猛公艺术基金会的王祈顺墓碑

结 语

早期南来的华人往往因忙于谋生,且多以原乡传承为重,鲜少留下家族谱系的记录。《王沧周家谱》的出版,展现十九世纪中期南来华人家族的传承、他们在本地与原乡建立的家族关系、家族产业的购置与墓葬等,有助于理解华商家族与华族社团之间的关系。

由同安白礁南来的王沧周有着两头亲:在原籍的元配领养儿子,致富后兴建宅邸供妻儿使用;在本地另建家庭助其事业发展,养育儿子接受教育,成年后参与并继承家族生意。商业上的成功使得他们参与宗乡团体活动,通过捐输以提升社会地位而成为闻人。王沧周次子祈顺维持与闽籍王氏宗亲团体的联系,但孙辈渐渐脱离宗乡网络,活跃于以英文为主的海峡华人社群。

2004年11月初,王受谦的孙子Chin Leong前往厦门找到祖籍地白礁,令正在编写家谱的后裔倍感鼓舞。他们在书中表达对于高祖王沧周的感恩:“我们向您致敬,因为您的敢于梦想,敢于与众不同,您的无所畏惧,我们才能在这里。”《王沧周家谱》出版后,后裔在武吉巴督街王氏慈善(开闽公司)骨灰翁安置所,为王沧周及两位夫人设置纪念龛位,重新建立起与宗亲机构的联系。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