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峇鲁路两旁保留改良信托局在旧年代兴建的楼房。(联合早报)
作者 徐子琼
早期新加坡为了解决住屋短缺问题,先是由英殖民政府在1927年成立改良信托局(Singapore Improvement Trust),并于上世纪30年代在中峇鲁一带兴建本地首批组屋。
后来,建屋发展局(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在1960年成立后,于1964年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让一代代新加坡人的生活能随着拥屋而有所提升,为组屋奠定了长远的发展计划,也让我们拥有了现在“熟头熟脸”的组屋。
目前新加坡每十个人当中,就有约八人住在政府组屋里。
(联合晚报)
随着时代变迁,一些政府组屋开始因应需求出现一些“变异户型”。如果能在公开转售市场遇到这些户型,是你的福气也可能是“不幸”。因为这些特殊户型的组屋屋龄一般都不低,性价比自然比不上新建的预购组屋。
但,正因为它们的特殊与稀缺,还是能遇到懂得欣赏它们的伯乐。
以下为蚁粉们介绍七种稀缺“变异户型”组屋。它们当中可能有半数你都不曾亲眼见过。
一、霸级组屋(Jumbo Flat)
(thesmartlocal)
所谓“霸级组屋”就是特大型的组屋,通过打通相邻的两套组屋单位中间的墙壁合并而成。
这个“霸级组屋”户型有四个房间、三间厕所、一个大厨房和一个空间舒适的客厅。总面积约为1600平方尺。(建屋局官网)
简而言之,就是将两间组屋合二为一。这种“霸级组屋”的出现的,是为了解决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兀兰与义顺地区数百套卖不出去的新房而改造的。
这样的组屋数量不多,在兀兰与义顺地区仅有485套左右。大部分都位于兀兰地区,少量坐落在义顺。
后来建屋局又在成熟组屋区如宏茂桥、碧山、勿洛、后港、裕廊东、巴西立和淡滨尼也陆续推出这类霸级组屋。新加坡总统哈莉玛在搬进总统府之前,就住在义顺的一间霸级组屋。
以下这间位于义顺的“霸级组屋”拥有七个房间,整体面积自然不用说,就是超级大!大!大!
(thesmartlocal)
(thesmartlocal)
(这么大的房子红蚂蚁是不是可以在家里玩滑板也不会挨骂了?)
有些霸级组屋还可以拥有两个独立的入口,在享受大家庭的氛围时,也能享有独立空间的私密性。
二、复式户型(LOFT)
Dawson SkyTerrace。(thesmartlocal)
这样的组屋户型是在2015年左右出现的,主要的设计理念就是将公园住宅与环境相融。
从外形来看,上面这座组屋确实有些像俄罗斯方块。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一些“L型”的形状。没错,那些L型就是LOFT式组屋户型。
(thesmartlocal)
这些LOFT户型有着双层挑高的设计,客厅也十分敞亮。
不仅如此,这些楼与楼之前还被天空花园所连接着,从外形到内容处处都体现著新一代组屋的设计思路。
三、LOFT + STUDIO配对户型(Paired Units)
(thesmartlocal)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