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说本地店租高得惊人,但具体上涨到什么程度,租金上涨对中小型企业又会带来哪些确切影响,一般消费者作为门外汉,也只能猜出个大概。
直到2010年开始营业的本地烘焙店Flor Patisserie上个月在社媒透露:
“我们实乞纳通道分店的业主打算在我们今年7月续约时,将租金上调57%。
我们从没想过,这个店铺位置不怎么方便,从最靠近的地铁站,还得搭21分钟巴士或步行15分钟才能到达,竟然值得8500元的月租......(老实说,这是真正的市价,还是房地产经纪作怪?我们的房地产市场真的这么旺吗?)”
面对这种幅度的上调,一般人第一个反应可能是:
不就东家不打打西家嘛,这里的租金贵,总有别的地方租金较合理,不是吗?
但Flor Patisserie店主接受房地产网站Stacked访问时又透露,实际情况真的不是说走就走那么简单:
“我们13年前租下这间店面时,投入一笔资金提升电力设备,还建造一部步入式冷却机。这些我们搬迁时都带不走,在新的店面还必须再花一笔钱重设。”
相比之下,即使租户不接受调高后的租金而选择不续约,业主仍可以坐等愿者上钩。
因此,店主在另一则贴文中表示,希望当局能推出相关政策,使业主和租户之间的关系比较平衡,因为业主在谈判中所掌握的权力相对太大。
殖民时期法令曾导致“便宜到离谱”的店租
当局在这方面可以推行哪种政策?Stacked和一些网民就提到了2001年废除的屋租统制法令(Control of Rent Act)。
《联合晚报》一则刊登于1997年的报道,就以“便宜得离谱”来形容这项法令所产生的租金,并说:
“很难想像在新加坡这个全世界租金最高国家之一的地方,还有黄金地段店面租金只有一个月32元或160元的事情。不过这是千真万确的。到今天全岛还有1600个房地产受屋租统制法令所约束。”
屋租统制法令2001年废除后,像”华侨“这样的老式理发店就越来越少。(联合早报档案照)
1997年都让人觉得离谱的租金,到了2025年简直是天方夜谭了,这里先给大家科普一下这项法令的历史:
屋租统制法令在1947年推出,目的是要把屋租保持在1939年的水平,从而保护租户免受不道德业主的威胁,并防止业主以住屋短缺为理由而任意提高租金。
1939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年份,当时的新加坡政府便是通过这项法令,以及成立改良信托局(Singapore Improvement Trust,建屋发展局前身),来解决新加坡战后住屋短缺的问题。
根据法令,凡是在法令生效日以前所建的房子,一概受到统制。不论租约始于何时,终于何时,屋主无权任意驱逐租户,屋主也无权任意起租金。
据报道,这些住屋和店屋主要分布在牛车水、小印度、芽笼、如切一带,多属永久地契。其他还有那森路、德财台、里峇峇利、马里士他路和佘街等地。
然而,随着公共住屋计划取得良好成果,屋租统制法令已不太能发挥原来的作用。于是,政府从1970年起,分阶段放松该法令的条例,最终在2001年4月1日将其完全废除。
控制租金就能解决问题?
屋租统制法令当年推出的时空背景跟现在大不相同,现在重提这项法令,与其说是希望它在废除后的24年“复活”,不如说是人们希望政府出手干预。
但如新加坡政府一份1988年的文告所指出,屋租统制法令造成了一些租金跟市价相比犹如“象征性”租金,业主也因此宁可让物业失修,不仅影响市容,还成了城市规划的绊脚石。
店租若持续保持低水平,可能减低业主改善物业的意愿。(海峡时报)
Flor Patisserie接受Stacked访问时则建议,业主拟议增加店租时,除了按照市价估算,还必须提出理据,如为店面进行维修或翻新工程等。所谓“市价”,也必须根据最近的成交价来估算,而不是附近其他业主的要价。
至于政府是否出手,除了掂量干预自由市场的后果,可能还须考虑中小企业的社会价值:帮助成功的餐饮零售店成为日后能够凝聚社区的“老地方”,是否值得?
业主与租户之间的拉锯,看来还要持续好一阵,一般消费者如你我暂时也只能尽量精打细算,确保每一分钱花得物有所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