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险看这篇就够了:解析新加坡保险优势(上)

2021-10-26     缘分     21360

新加坡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其保险产品一直以来都以保费便宜保额高保障强选择丰富投资稳定收益更高等优势,成为全球高净值客户资产配置和合理避税的首选金融产品,近来年尤其受到中国客户的青睐。

新加坡保险优势

保费便宜,性价比高!

相同的保额,新加坡保费比中国大陆和香港都要便宜很多,最多能便宜50%以上,中国客户更可以享受与新加坡本地人完全相同的保费费率,保单性价比更高。

与本地新加坡人一样的保费价格

新加坡的保险目前对中国大陆的购买者非常开放,只要购买者前去新加坡旅游时在当地签单即可,而且可以享受跟新加坡本地人完全一样的保费价格。

而香港保险针对大陆客户使用独立于香港本地人的保费费率,大陆客户在香港买保险都是归在高危区域,所以大陆客户在香港买保险保费远高于香港本地人。

新加坡的人均寿命更高、保险深度更大

同样的保障范围,同样的保额,新加坡保险更便宜。因为新加坡人均寿命更高,新加坡的的保险深度(指某地保费收入占该地GDP之比)更大,保险公司能更精确地衡量实际赔付风险,被客户反向选择的几率较小,所以可以把保费降下来。

买保险看这篇就够了:解析新加坡保险优势(上)

保额更高,保障更强!

保额更高!

目前国内,一线城市寿险保额上限大多为150万人民币,重疾险为50万人民币,一线城市以外的地方寿险保额甚至只有50万人民币,对于大多数小康家庭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相比之下,新加坡寿险的保额可以高出很多。

我们常常推荐的人寿险,普通的终身人寿或定期人寿,都是要体检的。中国人买的身故保障,最多可以买到3500万新币或者2500万美元(最高1亿7500万人民币)。

重疾保障最多可以买到150万新币(750万人民币),轻症最多35万新币(175万人民币)。只要是买重疾险,外国人都需要最基本的体检。

体检包含三项:第一,身高体重等基本身体概况检查以及过往病史询问;第二,尿常规检查;第三,艾滋病检查。买保险就是买保额,保额够了,保险才能真正起到为家庭保驾护航的作用。

保障更强!

a) 新加坡身故赔付条件更加宽松。

国内保险对自杀的限制是两年,然后对战争、恐怖袭击等造成的死亡不予赔付。在新加坡除了“一年内自杀身亡” 和犯罪所产生的死亡,比如死刑,或者吸毒致死等之外,其他任何情况都能赔,新加坡最大的保险公司保诚保险是全球唯一一个既保战争又保恐怖袭击的保险公司。

a) 新加坡有行业统一定义的重疾有37种,赔付标准更加统一。

c) 新加坡保单末期疾病可以提前给付。

新加坡保单的末期疾病提前给付非常人性化。临终病患可以用这笔钱享受更好的医疗护理或是完成自己的心愿清单。

d) 新加坡的保险全残定义更具人性化,各种细节对保险人更友好。

*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收入或者高净值客户更愿意来新加坡买保险的原因之一,因为国内产品有时难以充分满足他们的保障需求。

买保险看这篇就够了:解析新加坡保险优势(上)

投资稳定,收益更高!

新加坡保险公司为全球性运营,投资管道多,范围广,可以在全球各地选择回报潜力比较好的项目,为购买分红型储蓄险和投资型保险的客户赚取较高回报。

a. 新加坡分红型储蓄险年化收益在3-4% (新币储蓄)和4-5%(美元储蓄),除了稳健的收益还可以以新币和美元计价。过去几年人民币相对这些货币持续贬值,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也相应贬值,所以新加坡的分红保单可以起到一个货币对冲的作用。

b. 投资型保险是一种带有保险性质的基金投资产品,你交的保费全部投到你选择的基金里,盈亏自负,保险公司每年只是收一个固定的管理费。一旦受保人身故,保险公司赔付此时的账户额或者投资本金的101%,取其高。

c. 为保障保单持有人的利益,股东从分红基金中可以拿到的收益是有限的,且受到严格监管。每$10的收益中,分给股东的收益不超过$1,其余$9全部发放给保单持有人作为红利。

新加坡投资型保险的优势与它作为全球经济中心的地位分不开,因为在这里你可以接触到全球各地的基金和投资机会,保险公司平台上供选择的基金也都是全球顶尖财富管理公司的基金,像黑石、坦伯顿富兰克林、富达这些,基金质量很高。很多国内客户对投资型保险产品不太了解,因为这类产品在中国大陆还不够发达。对于有意进行全球资产配置、拓宽投资渠道的客户来说,新加坡的投资型保险更有吸引力。

信息披露透明!

a. 预期收益率严格控制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对于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管理相当严格,一般计划书或合同上演算时不会超过4.75%-8%的回报率。同时,每份保单的运营成本及过去三年公司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及管理费都是要向大众公布的。

一般香港保单都会将很高的预期回报率写在建议书里,而这种做法在新加坡这边是不允许的,新加坡为防止误导客户,所有的预期回报率,新币最高都是4.75%,美金的最高有5.5%和5.75% 。香港在2015–2016年间 ,很多分红型储蓄产品收到投诉,就是因为实际回报率和预期回报率差很多。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