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来说,房子只会越来越贵,用孩子的名字买房可取得长远的投资回报,又确保孩子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他说:“过去我和一些富家子弟都不在一个赛道上。现在我辛苦了大半辈子终于有资本了,怎么说都不能放弃我或孩子的这个优势。”
朋友B以孩子名义投资买房,到底是为了他自己还是孩子呢?我想,现实大概是介于两者之间,或更倾向于前者吧。
| 35岁以下私宅买家 六年内增一倍
近年来,私宅买家有越来越年轻化趋势。根据统计局数据,独自居住或搬离父母家的35岁以下本地人(公民及永久居民),从2015年的2万3700人,增加一倍至2020年的5万1300人。
PropertyGuru去年的调查显示,在22岁至39岁组别的本地人当中,有76%考虑一年内搬出父母家,他们大多已有一些买房积蓄。
与房地产界人士谈起,他们表示许多新私宅买家的年龄约25岁至35岁。这群买家出手果断大胆,只要觉得地点合理和具增值潜能,2000元的高尺价单位也毫不犹豫地买下。
他们也指出,年轻买家往往是带着父母一起看房,后者在选房时,明显有着极大的话语权。所以,最终出最多钱的人可能还是父母。
事实上,我国新私宅价格去年全年上涨10.6%,即便政府出台降温措施,今年第一季仍上涨0.7%。房价走势之凌厉固然叫人惊叹,更令人咋舌的是楼市流动资金之强劲,在借贷限制收紧的情况下,年轻买家依然有能力负担私宅的高昂价格,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不少人相信,部分原因是得到父母的帮助。他们在经济上有能力,考虑到房子升值很快,他们乐意在经济上帮孩子一把,“顺便”视为一项投资。
尤其是新一轮降温措施出台后,公民买第二套房屋的ABSD调高至17%,投资成本顿时大涨。蠢蠢欲动的投资型父母,自然更乐意通过帮孩子买房,以节省额外税务成本。
可惜的是,年轻买家的私宅交易中,父母帮忙买房的比率占多少,他们提供的资金又有多少,无论官方或发展商都难以探知这方面的数据。
| 父母帮忙买房 可能引起家庭纠纷
对一些年轻人来说,父母帮忙买房,不也是他们的责任吗?
像一些刚踏入社会工作,起薪高但储蓄和公积金较少的年轻专业人士,他们负担得起每月房贷,唯独无法拿出几十万元付首期付款,跟父母拿钱或借钱成了买房的最佳途径。这就好比是一笔“创业基金”,免去他们首期付款的压力,当他们事业逐渐上轨道后,他们还有能力加倍奉还父母的供款,让父母和他们一起享受房产投资的红利。
但我认为,父母帮忙买房,或许能解决孩子短期的资金周转问题。长远来看,它可能带来家庭纠纷等弊端。比如孩子离婚,和另一半分割房产,父母出的钱是否会被孩子私吞?当父母年老时,有意搬来和孩子同住或是要变卖房子时,孩子不同意时又该如何解决?
此外,市场瞬息万变,任何行业都随时会被颠覆。像科技行业过去两年迅速扩展,近来却有泡沫化迹象,有公司开始大幅裁员。之前享有高薪,背上沉重房贷的年轻专业人士,如果突然失业,将可能面对房贷断供危机。
玩电子游戏有所谓的金手指,通过窜改游戏的数据,轻松升级打败游戏Boss(即守关的“大魔王”)。父母帮忙买房无异是年轻人买房的“金手指”,让他们无须如一般人努力奋斗、克勤克俭,马上就能升级为屋主,实现拥屋梦。
遗憾的是,父母的帮忙往往害了孩子,让他们在经济上无法独立,也失去了通过自身艰苦奋斗获得一切的重要人生经历。更有甚者,父母帮忙孩子买房间接推动了房价飙涨,抬高其他人入场的门槛,把高房价问题如罐子般不断地往前踢,让下下一代面对更棘手的局面。
打游戏没有金手指,输给Boss时大不了重新再练级。可是人生不是打游戏,没了父母的“金手指”庇护,一旦遭遇房贷还款困难,将可能变得一无所有,无法重来。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