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新加坡多年推行的多元融合政策,让大家觉得族裔认同没那么重要了。选民更愿意选一个他们认为能代表整个国家利益、能把国家带好的人,而不是非得找个“同族同宗”的。
三 文化和舆论:在悄悄改变认同感
前面提到的新加坡语言政策,对华人文化认同的影响是深远的。“讲华语运动”虽然推广了华语,但也让方言几乎绝迹,导致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
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不会说方言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往往停留在表面,学校里华文课的时间有限,内容还围着考试转,文化内涵教得不多。学生们学会了认字、造句,但对中华文化深层的理解,就差得比较远了。
新加坡的媒体环境也在无形中改变着认同感,英文媒体占绝对主导,英语成了社会的主流语言,华文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年轻华人接触更多的是西方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自然就慢慢淡了。这种文化环境的变化,也让华人在做政治选择时更“理性”或者说更“去族裔化”——更看能力、政策,不太在意候选人的族裔背景。
随着新加坡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种族身份的认同也在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简单地把自己定义为“华人”、“马来人”或“印度人”,而是更认同“新加坡人”这个大身份。
跨种族通婚也明显多了起来,统计显示,跨种族婚姻的比例从1980年的3.5%,一路涨到了2018年的21.4%。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也让族裔因素在政治选择中的分量变得越来越轻。
尚达曼的当选,确实引发了关于华人文化认同危机的思考。语言断层了,文化变淡了,华人社区自己也在琢磨:这“根”该怎么传下去?
一些社区组织已经在行动了,比如老华校的校友会办起了华语班,想让年轻人多学点母语。社区里也搞起了更多的文化活动,像中秋灯会、书法展什么的,想吸引年轻人来感受。但真要找回那种深厚的文化认同感,可不是办几次活动就行的,得花大把的时间和心思。
新加坡政府在推动国家发展的同时,也在尝试平衡多元文化。2017年修宪,规定如果某个种族连续五届(30年)都没人选上总统,那么下届总统选举就必须保留给这个种族。
这个政策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核心就是种族平等和机会均等。但挑战依然存在:在强调多元一体的大环境下,怎么才能既保持国家的凝聚力,又让各族群的文化特色不被淹没?这是个挺大的课题。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新加坡华人文化面临的压力其实更大了。年轻一代在英语教育和国际化环境里长大,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普遍不高。社区调查显示,只有大约30%的华人青年对深入学习华语有浓厚兴趣,大多数人更关心的还是自己的职业发展和融入国际化的生活方式。
如何在多元文化中找到平衡,守住自己的文化之根,将是新加坡华人社区长期要面对的问题。
新加坡华人的故事远没有结束,尚达曼当选,像是一个信号,也是一个提醒:文化认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需要一代代人用心去守护、去传承。华人社区要想不“消失”,就得从日常的语言、教育、生活习惯点点滴滴做起,在这个多元社会里,找到并站稳自己独特的位置。
四 现在的新加坡还值得华人移民吗?
聊完了文化和认同,咱们再切个实际点的话题:2025年了,新加坡还值得华人移民吗?政策确实是在肉眼可见地收紧。
1、投资移民(GIP)
门槛简直是“三级跳”!想通过商业投资移民?最低投资额从原来的250万新元,一下飙到1000万新元,选基金投资?更狠,2500万新元!这涨幅,直接翻了4倍!
而且行业也卡得更死,以前热门的房地产、建筑类投资,现在都不行了,只能投政府指定的“香饽饽”行业,比如金融科技、生物医药、绿色能源这些。
2、准证移民(EP准证)
打工人的“入场券”也更难拿了,普通行业的薪资门槛从5000新元涨到了5600新元(涨了12%),金融行业更卷,从5500新元提到6200新元(涨了约13%)。
不过,政府也开了些“快速通道”,像“Tech.Pass”(科技准证)、“ONEPass”(顶级专才准证),专门吸引顶尖人才,毕竟有些行业缺口高达几万人。
3、留学移民
留学生申请绿卡(PR)的条件放宽了,从2024年6月底开始,只要你通过了一项国家级考试(像小六会考PSLE、GCE 'N'/'O'/'A'水准,或者直通车计划),就能直接申请PR,不用再苦等居住年限了!
公立大学毕业生还有个好处,上学的时间可以算进申请PR需要的居住时间里,硕士毕业不用工作经验也能申PR,本地学位在打分系统(COMPASS)里还能加分。这对留学生来说,确实方便了不少。
说白了,新加坡移民政策现在越来越“挑人”,从“拼谁待得久”转向了“拼谁能创造价值”。
政府更看重的是:你能长期贡献啥?你的专业技能有多稀缺?你有多想融入这里? 比如COMPASS打分系统里,每雇佣1个本地员工能加10分,雇不够人的公司,员工申请PR就难了,家里已经有亲人(配偶、父母)在新加坡的,也能在“融合度”上大大加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