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候、全方位、前瞻性 中国念来拗口的伙伴关系有亲疏之别吗?

10小时前     静姝     1036

全天候、全方位、前瞻性 中国念来拗口的伙伴关系有亲疏之别吗?

日前在中国进行正式访问的新加坡总理黄循财,访华期间也出席了在天津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并与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布伦德对话。

两人的对谈过程中,有段对话令人印象深刻。

当布伦德问起黄循财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会晤情况时,黄循财除了回应,两人进行了良好的会谈,还用英语逐字念出了新中伙伴关系的正式称谓:

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All Round High Quality Future Oriented Partnership)。

主持人布伦德颇为玩味地笑说,这层关系听起来很坚固,引起现场哄堂。

黄循财则笑着回应说“这用华语来说会比较顺耳”。

全天候、全方位、前瞻性 中国念来拗口的伙伴关系有亲疏之别吗?

黄循财说新中的伙伴关系用华语念出来会比较顺耳(尽管他没有现场示范)。(联合早报)

令人眼花缭乱

但用华语来念,真的有比较好听吗?

又是全方位、又是高质量、又是前瞻性,有没有让你想起小时候凑字数,或硬要塞点高级词汇,让文章显得更“高大上”的感觉?

翻开中国对外伙伴关系的“名册”,这类念起来有点拗口的称谓,俯拾皆是,而且五花八门。

新中“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只是其一。

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是“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与巴基斯坦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和尼泊尔是“面向发展与繁荣的世代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和斯里兰卡是“真诚互助、世代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族繁不及备载。

据统计,中国的外交关系至少有44类,让人眼花缭乱,更令外界好奇的是,不同的叫法,是否代表着不同的亲疏关系?

中国政府并未对各种不同伙伴关系进行公开排序,但曾有一些学者试图从中找出蛛丝马迹。

三大分类法

曾任职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上海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教授曾在2015年一篇论文中指出,他认为中国的伙伴关系可分成三大类:

全局性的伙伴关系

战略性的伙伴关系

一般性的伙伴关系

其中,中国和俄罗斯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级最高,是唯一的“全局性伙伴关系”。

中俄关系所用的是“协作”而非“合作”,一些观点指出,“协作”又有大国之间战略上的协调一致的含义,因此层级又在“合作”之上。

其次是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是“战略性的伙伴关系”中最高一级。

巴基斯坦在中国网络世界有“巴铁”之称,意即是中国的“铁哥们儿”或“铁杆朋友”,显见“全天候”这一形容词的重量。

门洪华还指出,其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合作关系”均在“战略性伙伴关系”这一大分类之下。

一般性伴关系则包含剩下的“友好合作伙伴”、“合作伙伴”与“友好伙伴”关系。

若按门洪华的标准来看,新中“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应该落在一般性伙伴关系这一分类。

但新中伙伴关系虽无“战略”字眼,却又多了单独为新加坡而设的“前瞻性”和“高质量”,这是否有其他“加成”效果,还是纯粹只是华丽辞藻的堆叠,值得进一步探讨。

全天候、全方位、前瞻性 中国念来拗口的伙伴关系有亲疏之别吗?

习近平(左)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右)。(路透社)

五大分类法

2023年10月,直属中国外交部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项昊宇在中共中央党校机关报《学习时报》提供了另一套分类方法:

从“战略”和“全面合作”等字眼区分

另一套分类法则由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分析师吴柏宽与助理研究员王国臣提出:

先区分“战略伙伴”与“一般伙伴”两大类,然后各依次划分“全面合作”、“合作”、“全面”和普通四类。

根据上述不同专家所提出的分类法,大致可归纳出以下规律:

先看有没有“战略”字眼。有“战略”的等级高于“无战略”。

其次再看前缀,最亲密的关键词包括“全天候”、“永久”等字眼,其次则是“全面”、“全球”、“全方位”等字眼。

但独家限定的形容词,如专属新加坡的高质量、前瞻性,或“世代友好”、面向发展与繁荣或真诚互助,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究竟包含何种意义,依然让外界充满疑惑。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庄嘉颖曾在接受BBC中文采访时指出,中国如何对双边关系命名不存在国际标准,因此难以排序,他也质疑,即使是中国当局内部,可能也没有仔细排序。

“有时候因为要开个峰会,然后要写一些成果了,那就推出一个(伙伴关系):‘你看,我们有这个声明,然后这个字眼多漂亮。’”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