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目前各个年龄阶层、各个家庭收入阶层的“房贷-收入比例”都相对健康;
比如新加坡处于中位数月入9000-11999的家庭,房贷-收入比例只有平均21%;
也就是每月21%的家庭月入用来偿还房贷,远远没有达到MAS规定的60%(2021年12月之后是55%)的比例上限;
而头部20%收入的家庭(月入>15000),每月也只有27%的收入用于偿还房贷;
前面提到过,这个人群才是私宅购买的主力,只要他们的负担能力有盈余,私宅市场走势还会逐渐倾向于他们的够买行为。
你问为什么会这样?可以参考长文:
《金字塔倒蜂蜜——新加坡房产市场的一些残酷现实》
8(b).不良贷款水平较低、贷款比例LTV逐步下降
而来自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最新(2021 Q4)的数据,目前新加坡房贷中不良贷款的比例和过去十年平均数0.38%不相上下,至于这个数据的意义和好坏嘛,中国目前数据是接近2%,有兴趣的可以自行Google对比下。
另外一个有意义的数据是平均贷款比例LTV,目前在45%左右,而目前MAS规定的上限是75%,也就是你今天买个100万的房子能贷款最多75万,首付25万。
而LTV目前平均在45%就说明:每个价值100万的房子,平均剩余贷款是45万。
这个数字相当于只用到了MAS规定上限的6成;
也是说明了目前新加坡房产普遍没有过度借贷或者是用足杠杆。
结合上个章节的DBS数据,我们可以得知:
目前新加坡大部分年龄的人群、大部分中高收入家庭的贷款比例,只用到了TSDR规定上限的不到一半;
并且贷款比例只有MAS规定上限的6成(LTV=45%);
极大的说明目前新加坡的“贷款-收入水平”处于安全、健康水平;
这个也和本文一开始提到的新加坡家庭负债比例为过去25年来的低点有着呼应;
怎么理解这个“健康”呢?
就是假设目前新加坡的贷款利率翻倍,比如从1.5%左右到3%;
各类人群也是能在MAS的TDSR(总贷款偿还比例)框架下通过压力测试;
不信的读者可以自行用贷款计算器来计算。
附上过去15年新加坡的3M SIBOR和3M SORA走势,贷款利率已经十多年没有到3%的水平了:
8(c).健康和可持续的良性市场
另外你仔细看DBS的贷款负担能力数据的话,也会发现一个“醒目”的现象:
就是月入>$15000的家庭,贷款-收入比例只有27%;
而30-49岁这个年龄阶层的也只有26%-27%;
也就是他们各自的负担能力还相当有余力。
小Li飞刀认为,这两个阶层(月入>$15000的家庭,和30-49岁这个年龄段)本身就是购买新加坡私宅的主力,而且他们的购买力和购买意愿会极大的左右市场的走向。
这个群体的贷款负担是否健康和可持续,不如留给聪明的你来思考。
上面这些现象也和我在2019年的分析:《新加坡私宅供过于求?可能恰恰相反!》里的观点类似:
不过这次DBS的报告结论和媒体的报道都有意“避开”了这些数据,只是特别强调了光靠投资私宅是不能安心退休的,估计也是怕大家头脑发热盲目入场继续推高价格;
当然我也很认同DBS报告的重要目的之一,也就是告诉大家:
父辈适用的策略,现在可能不管用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下一代人光靠房产,可能无法做到安心 退休的。
因为很简单,最近10年的房产回报率已经大大不如以前了,就如本文开头的图示:
看了上图,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是不是新加坡房产的价格增长,每隔10年是逐步下降的?
虽然还在涨,但是幅度不大了,特别是最近的10年。
所以新加坡政府多达十几次的降温措施功不可没。
而好的一方面就是:
9.新加坡房产的泡沫和水分逐渐被挤干了
9(a).新加坡私宅的短期投机交易极少
关于新加坡房产的短期投机,2019年的帖子《新加坡私宅供过于求?可能恰恰相反!》里有提到MAS的数据:
从图中得知,短期交易的历史高峰是在2007年左右,达到了20%;
自从2011年的SSD(卖家印花税)政策出台之后,短期交易几乎绝迹。
MAS的数据只给到了2017年,但是由于SSD的继续存在,我们有理由认为过去几年的短期投机者(speculator)还是少之又少。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