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个移民国家,也是世界上经济最为开放的国家。接纳移民,拥抱开放是新加坡立国之本,更是新加坡今后生存与发展之必须。
2000年以来,非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外国人,占新加坡常住人口的比例,一直徘徊在三分之一左右。随着新冠疫情管控措施的逐步放开,最近半年,新加坡外来人口数量激增,房地产市场火爆。
本文,是新加坡房地产投资系列的首篇,它将从国人最为熟知的新加坡政府组屋入手,展开对外国人在新加坡房地产市场投资的进入,选择与交易等问题的描述。
自从被迫脱离马来西亚成为独立国家,新加坡一直在填海造地,今天最热门的商业和住宅发展地段之一,见上图新加坡地图正中间标有新加坡三字的位置,围绕金沙酒店和室内植物园正如火如荼建设的滨海湾区域,就是七八十年代填海填出来的。
2006、07年间,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后,李光耀先生正式决定在圣淘沙和滨海湾同时开建以赌场为核心的综合度假中心之前,滨海湾一直被用作室外餐饮和休闲运动的保留地。除了几排高大的树木,就是成片的草地,隐藏其间的,是数栋低矮简易的餐饮临时房。被室外绿植围环绕的便宜自助餐,随着滨海湾片区一栋栋高耸新颖建筑物的崛起,成为了我在新加坡苦涩青春的记忆。
新加坡总体规划尤其是有关滨海水岸及填海造地方面自1965年独立设置至今未发生多大改变。按部就班和日拱一卒造成新加坡确切面积几乎每月都发生一点改变。截止2022年6月末,大概是730平方公里,比796平方公里的广州市白云区略小一点。
新加坡GDP与广州市相近,岛内常住人口不足600万人,不足广州常住人口1/3。据此计算,新加坡人均GDP相当于广州常住人口的3倍。但新加坡富裕阶层除土生土长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其中就有近年来位居中国富人榜前列的迈瑞医疗发起人李西廷,海底捞发起人张勇等人,他们的人数与精力完全有能力压垮广州当地,广东省乃至全国各地的精英。
不同的阶层,在新加坡,有着几乎完全不同的房屋使用和投资去向。可贵的是,新加坡政府不仅一直鼓励著阶层的流动,也坚持着不同阶层居住区域的混搭。
所以,以国内的观点,将经济适用房,甚至是拆迁回迁房,与新加坡政府机构建屋发展局主导开发管理的,为中底层人民提供居住兜底服务的组屋进行对标,实在过于混淆视听、牵强附会。
组屋
新加坡组屋人均面积及居住配套在香港,房屋质量及维护服务在中国大陆,与底层平均收入相比优惠价格却能同时压垮香港及内地七线城市如家乡湖北安陆等。建屋发展局对新加坡市民及永久居民的生活能有上述的好处有很大的帮助。
二十年前,身为结构设计部实习生的我,有幸到悬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座,大庇世界寒士皆欢颜”的建屋发展局本部工作了一段时间,并同该局工程师,行政管理人员及官员们(这些人不惯叫领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往。因此,在新加坡组屋设计与建造方面,我具有一定的发言权。
位于中心区的新组屋达士岭
典型的组屋住宅区
典型的组屋楼下
典型的组屋楼道
以上四张照片,均来自1990年之后建起的组屋,可以代表最近三十年组屋设计的趋势。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成立于1960年代,当时的组屋设计理念,焦聚于建造的成本和建设的速度,对建筑物内个人空间的私密和公共区域的舒适没有太多的关注。最初的10多年,产生了大量的长走廊型组屋。这类组屋,是老新加坡人成长的记忆,随着70、80、90和00年代出生的新加坡人,在安家立业过程中对组屋居住环境新的诉求成为主流,位于中心区的长走廊型组屋纷纷被拆除重建。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