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府22日再次放开限制,允许计程车与网约私家车接载超过两名乘客,也允许持牌平台恢复拼车服务。这是伴随着当地防疫措施反复放松收紧,新加坡共享出行行业又一次获得利好。
目前,新加坡正在启动与更多国家的旅行走廊安排,而欧洲的疫情却愈演愈烈,邻国马来西亚的疫情也起伏不定,新加坡共享出行行业是会应势而起,在国际旅客增加的拉动下进一步复苏?又或是因为可能出现的疫情反复而再次被限制?这些问题暂时还看不到答案,而且可能没法由行业自身来决定如何解答。但至少就目前来看,新加坡共享出行有望迎来曙光。
几年前,随着共享经济在全球范围的火爆,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共享出行业务迅速在新加坡市场上攻城略地。不过,这两项业务的发展也先后遇到了困难。
总部设在新加坡的Grab创立于2012年,曾被称为“东南亚版滴滴”,与老牌网约车企业Uber曾在东南亚多个国家的市场展开激烈的竞争。2018年3月,Grab正式宣布收购Uber的东南亚业务并全面接手Uber在东南亚的网约车服务和餐饮快递服务。此举改变了整个东南亚网约车市场的格局,也让Grab平台逐渐成长为了东南亚领先的超级应用程序。现在,Grab在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的400多座城市提供物流配送、出行、数字金融等多类型服务。今年第四季度,Grab计划将以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形式赴美上市。据外媒报道,该公司的估值能达到约400亿美元。
Grab近期发布的财报显示,截至9月30日的第三季度,该公司取得了40亿美元的商品交易总额,同比增长32%,且创下历史新高。不过,分业务来看,Grab的出行业务,也就是包括网约计程车、网约私家车、拼车等在内的点对点交通服务,其商品交易总额同比下降30%,至5.29亿美元。
但Grab表示,出行业务表现不佳与疫情以及东南亚国家实施的防疫措施有密切关系。随着这些国家疫苗接种率的上升,该公司出行业务的表现有望快速回升。
事实上,在新加坡,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更多人改搭计程车和网约私家车出门。新加坡管理大学卓越服务研究院今年9月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1.1%的受访者在疫情暴发后改变了出行习惯,减少乘搭公共汽车和地铁的受访者比例分别有18.3%和24.7%,而增加使用网约计程车、网约私家车等点对点交通服务的受访者比例则达到了15.7%。该研究院指出,公交乘客量下滑除了因为更多人在家办公,还因为一些人认为疫情中搭乘网约车相对来说较为安全。
一些共享出行企业也看到了这一趋势,并且在做着准备。今年10月,号称世界首家实时拼车应用程序运营商的Ryde获批将临时电召和拼车执照获准转换成正式执照,为期三年。这意味着,Ryde成为了新加坡继康福德高、Grab、Tada,以及总部在印尼的另一家东南亚网约车巨头Gojek之外,第五家持有三年执照的网约车运营商。此前,当地媒体还报道称,Ryde计划明年在新加坡交易所凯利板挂牌,首次公开募股规模估计将达到2亿新元。
曾被寄厚望于解决公共运输系统“最后一英里”衔接问题的共享单车在新加坡也经历过一次大的挫折。ofo与摩拜于2017年第一季度先后进入新加坡市场,曾一度与本地品牌oBike在市场上三足鼎立。当时新加坡共享单车市场曾出现过一段时间的繁荣景象。2018年初,新加坡共有六家共享单车服务运营商,运营单车数量约为10万辆。仅ofo一家部署在新加坡的共享单车数量就达到了7万辆。2018年,新加坡每天有超过4万人使用ofo的服务,单车使用频次平均每天在12万至14万次之间。
不过,随着共享单车行业的大肆扩张,这个行业迎来了一次巨大挑战,也就是新加坡政府对行业乱象的治理。在新加坡的共享单车数量迅速增加后,单车乱停放以及单车被蓄意破坏被等问题逐渐放大,给新加坡社会治安、卫生、交通方面带来的困扰也越来越明显。
共享单车的乱停乱放现象是引发政府治理行动的直接诱因。2018年,新加坡共享单车市场处于高潮时,共享单车占用公交车站、人行道、绿地、组屋过道等公共空间的现象非常常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研究员许成委当时在媒体上撰文指出,这些胡乱丢弃的共享单车严重破坏了城市的景观与环境,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道路交通。由于几乎所有的共享单车都无车桩且没有定位功能,某种程度上鼓励了用户随意停放,甚至破坏、占为己有的行为。随处可见被损毁的共享单车给人们造成了负面的心理暗示,长此以往甚至对儿童与青少年的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为治理乱象,新加坡通过并开始执行严格的法令与条例以加强对共享单车行业的监管,包括设置公共自行车停放处,要求共享单车用户必须在使用后将车停在指定的停放区并扫描二维码,要求运营商向政府申请业务许可并按规定数量部署共享单车,要求运营商要在规定时间内移除未按规定停放的单车等。到了2019年,随着多家企业先后退出共享单车市场,新加坡街头已经基本上看不到骑共享单车的人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